總有一些特別的孩子
需要一個安穩的家
在荖濃溪谷地裡,為山裡的孩子
造一個家
從聚落式生活,到山中城堡
六十年的育幼院,十年建造計畫
◁共生建築╳偏鄉新地標╳地域創生▷
與孩子們一起建造面向世界的基地,重新構築「家」的新價值
造一個家,是所有人共同的渴望;然而從設計到完工歷經十年的六龜山地育幼院新家,更像一座灌注了眾人心意的城堡——它涵容了過去六十年豐厚的歷史、當下的生活機能需求,再疊加上對未來生活景像的描繪;每一堵牆、每一個開口,都有言說不盡的細細構築與思量。
就像是被荖濃溪帶著走,走進六龜山地育幼院的新院舍,迂繞的迴廊如溪水,嵌浮在上方的家盒子,就是充滿生命能量的核;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們,就像是在沃土中準備了許久,在群山的空氣、陽光與水的澆灌下,倏地萌出芽葉,初探世界。
這座築在山間的城堡並不浮華,它在偏遠的溪谷腹地上,以河床上的石色、林間錯落如葉的木質感構成;充滿理性的構築中隱藏著細膩的心意。在匯聚了眾人之力築成的家園裡,不僅讓孩子們在此安居,更期盼能在這個山間的小小天地裡與他們一起蘊養面對未來的力量與勇氣。
楊子江(六龜山地育幼院院長) ╳ 李濤(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邱文傑(邱文傑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 廖明彬 (清水建築工坊負責人)
傳承於六龜山間的志工精神,為孩子們打造安穩成長的家
十年建成的育幼院新院舍,沿途對建築根本價值的不斷論辯!
【建築的力量,打造南方孩子們的家】
●六龜山地育幼院就像是部落的一個大家庭,不管是六個人,還是一百二十人,大家庭的特質是不會改變的。————————-楊子江
●從楊老牧師開始,許多人在這裡毫無保留的奉獻、投入,只為讓孩子們有一個家,這是整個臺灣志工精神的象徵。——————–李濤
●在這裡作建築設計,完成後的建築只是空白畫布,真正讓空間綻放色彩的,是未來孩子們填入的生活。
———————–邱文傑
●支持我們在偏鄉營造現場走到現在,沒有棄守建築的靈魂,是希望在能做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回應孩子們所期盼的家。————————-廖明彬
六龜,一座距離高雄左營高鐵站需要一小時車程的小山城,一間在山林野地中建立起、已經屹立六十年的「六龜山地育幼院」,長年是台灣南方需要「家」的孩子們的城堡。
八八風災後,關懷臺灣文教基金會撥款資助興建,邀請大涵建築師事務所邱文傑建築師,與清水建築工坊廖明彬成立建築團隊,為創建六十年的育幼院興建新的宿舍與教堂。歷經十年設計規劃與營建階段,完工後的嶄新風貌,更具有凝聚力的新家,也展開孩子足以牽繫未來的新力量,同時也成為偏鄉六龜的新亮點。
本書從六龜山地育幼院新院舍建造紀錄為軸線,從偏鄉建築的設計與建造切入,重新耙梳這樣一個充滿獨特性的機構需要什麼樣的建築、而這樣的建築空間又將帶來什麼樣的意義?「為了使用者而建造」,或許是六龜山地育幼院新院舍建造過程中,最重要的初心;然而要完成這樣的初心,卻歷時整整十年的投注。
本書除了從機構需求來看待建築的生成,也重新帶著讀者探問構築的本質:「為何建築」、「如何建築」這樣基本的建築價值。十年來,從孩子們的需求出發的願景工程為起點,六龜山地育幼院新院舍的建造,不只是「蓋一個家」這樣單純的目的,而是屬於育幼院孩子們的家,凝聚著讓孩子們安居、孵育對未來期盼的基地。
書中擷取時間長河的精華,從院舍地基開挖到洛城時刻,教堂銅鐘在山中敲響第一聲鐘聲,與育幼院眾師生,一同企盼新院舍的築成。
【從地域的視角回探建築,尋找地方創生的動能!】
這也是一本紀錄深入六龜地區、縱穿這個山城構築歷程的一段紀錄,從地域視角回探新院舍的構築意義,試圖談出不同於單一建築的價值。因此,除了紀錄構築歷程外,本書深入六龜當地各個角落,以漫遊的視角拉出地域原力的可能性;過程中也更進一步地發掘六龜地區的地方創生新動能,包含新教堂的新院舍聚落完成後,加上六龜市街的再造計畫,希望能為沉寂多時的六龜地區,注入與地域共生、與希望共生的新能量。
本書特色
◆從故事說起!台灣第一本院舍建造+教堂建築深度記錄
◆看初心!以分齡小家的單位空間,照料每個孩子。
◆看設計!如何家成為一個守護的盒子?多功能教堂如何規畫!
◆看工程!在偏鄉的構築,激發建築人的工藝魂!
◆住者參與!看孩子們積極加入自力打造自己的家。
目錄
Chapter 1 部落的孩子,神的孩子
•六龜小鎮裡的老牧師
•山中的荒地,最初的家
•在聚落的花園裡,交朋友、養小孩、傳福音
•在山間傳承的志工精神
•風災之後,我們需要一個安定的窩
Chapter 2 牽起那雙看不見的手
•串起一群有使命感的緣份
Chapter 3 山谷間的城堡
•建築師眼中的育幼院=家+教堂
【看設計】之一︱「六龜家+」 : 串接育幼院的過去與未來
【看設計】之二︱家盒子單元 : 像果核般,構築成長的靜/動面向
【看設計】之三︱多功能教堂: 「 是孩子們的客廳,也是運動場」
•對談:在靜謐的力量裡,種下善的種子
Chapter 4 在山中偏鄉的築造
•營造者的初心: 為偏鄉注入新能量
【看工程】之一︱客製化的清水模板組立
【看工程】之二︱與時間賽跑的灌漿作業
【看工程】之三︱滯洪池砌石
【看工程】之四︱分寸嚴謹的鋼構工程
【看工程】之五︱蓋新院舍的人們
Chapter 5 打造屬於自己的家
•院童參與,動手自力創造
•對談:看見建築的藝術性,守住建築的溫度
•新院舍落成前夕建築即景
Chapter 6 山間的喜樂之家
•以現代化社企思維,向未來邁進
Chapter 7 在地連結—六龜緣溪行
•漫步六龜
•美味六龜
•伴手六龜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辰后/企劃編輯.採訪撰稿
資深建築個案紀實企劃,邁入第十年。
2015年起擔任台南市政府在日觀光推廣策展人,主理「紅椅頭觀光俱樂部」曾獲得日本GD獎地方創生賞。平時亦擔任雜誌特約採編,內容為地方創作者、風格店家,以及城市旅行等文章。正式出版《毓繡美術館施工全紀錄》、《半畝塘環境整合集團作品集》。
劉佳旻/企劃編輯.採訪撰稿
獨立企畫編輯與文字工作者。
曾任雜誌採訪編輯、美學類出版社選書與企劃主編,進入出版業界剛滿十年。不定期為各雜誌、刊物與網站撰寫閱讀、美學、建築與藝術相關文章;著有《創作世代:地景.夢境.怪獸.解構.隱身.靜物》(2015)。
攝影者簡介
黃聖凱(黃毛)/影像紀實
研發工程師出身,2012年起轉為職業攝影師,目前以建築、商品、人物攝影為主要拍攝範圍。拍攝建築的起點,即始於營建歷程紀錄,以透過鏡頭寫下穿梭流動在工地中人們的生命力為志。
美術設計者簡介
林銀玲
MUMU design studio藝術總監。
曾任美學類型出版社美術指導,《夯》雜誌美術指導,從事書籍整體設計與平面視覺設計滿二十年,曾獲多項書籍設計重要獎項,樂於鑽研裝幀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