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序 中國史是臺灣史的重要部分
前言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慈禧太后與滿清皇權
01處理晚清歷史是減法、高度收束的
02民國史的歷史敘述與分析仍充滿爭議
03帝制成為理解傳統中國的核心主題
04清朝皇帝逐漸凸顯的滿洲種族特性
05慈禧政權造成皇位與皇權的實質分裂
06皇權不在皇帝身上,那能放在誰身上?
07權力真空下慈禧崛起的偶然因素
08祺祥政變與逼退恭親王的隱性政變
09重修圓明園,凸顯同治皇帝的昏庸
10如何以一個女人身分釀成全國性災禍?
第二講 日本與甲午戰爭帶來的震撼
01鎖國鬆禁,鴉片戰爭而來的天保和緩令
02日本成為中國處理西方事務的後遺症
03天皇不肯敕准背書,幕府陷入空前危機
04武士的被剝奪情緒與「尊王攘夷」
05從「禁門之變」到「薩長聯盟」
06倒幕內戰的臨界點與「大政奉還」
07「五條誓文」的核心共識與政體西化
08「和魂洋才」的主導作用與版籍奉還
09從鐵路、學校到銀行看「明治維新」
10以西方帝國主義式的侵奪對付朝鮮
11干涉朝鮮引發清朝和日本的正面衝突
12戰前對日本一無所知,戰後掀起日本熱
第三講 李鴻章與漢人封疆大吏
01《李鴻章全集》:清朝的重要事件縮影
02清政府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沒有政策
03處理八國聯軍亂局的第一人及其策略
04放掉京官期待,投入曾國藩幕府
05淮軍崛起於太平軍和捻匪的雙重戰場
06學習西洋船堅炮利最堅定的主張者
07天津教案:李鴻章主導洋務的重要起點
08清末到民國政治骨幹,多出李鴻章幕下
09督辦北洋水師與朝廷內外分途現象
10沒有內政支援的外交與地方意識高漲
第四講 光緒皇帝與戊戌變法
01日本海軍中將致北洋水師提督的勸降信
02屢試不中的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03從強學會到官退民進的晚清潮流
04保國會宗旨與貴二代連結
05康有為痛陳:中國被瓜分的緊迫危機
06建議皇帝站到改革的第一線
07「有亡之實」下,重建一套內閣系統
08「明定國是詔」啟動戊戌變法
09以不次拔擢避過慈禧對人事權的監管
10辦學校到裁冗兵,皇帝的接連上諭
11由皇位發動而非皇權帶領的一場改革
12《戊戌政變記》中「事不可為」的憤怒
第五講 康有為、梁啟超與改革派困局
01康有為最大的特性來自於「排斥」
02古文經偽於劉歆,今文經改於孔子
03出亡日本,廣搜日本書而讀的梁啟超
04體認僑界力量與康梁師生的分歧
05飲冰室主人在檀香山的保皇活動
06革命派與保皇派的外援拉鋸
07合法性與前瞻性都不夠的勤王之役
08康、梁的思想衝突:自由與保教
09連大弟子都強烈反對的《大同書》
10先啟蒙再救國,還是先救國再啟蒙?
第六講 義和團、八國聯軍與清廷的變化
01義和團:一件荒謬近乎瘋狂的突發事件
02曹州教案與德國占膠州灣的遠因
03民可用、團應撫、匪必剿,卻團匪難分
04毓賢縱容,袁世凱打壓,拳匪入直隸
05載字輩宗親崛起,權力內化與洗牌
06扶清滅洋、神術可用,北京陷入武裝
07殺人放火現場,慈禧向十一國同時宣戰
08炮轟使館的荒唐戲碼和皇權淪陷
09為什麼清朝沒有亡於八國聯軍?
10定調拳匪叛亂和「門戶開放」原則
11舊政權弔詭陷阱與集體的想像秩序運動
第七講 孫中山與中國社會的騷亂
01缺乏中立語言,從歷史認識國父的困難
02僑居地情結,由馬來西亞說起
03在海外僑鄉變成了祖國夢想的化身
04南方的英國經驗,上萬言書的道路轉折
05為起義後援的興中會與「革命家」身分
06倫敦蒙難,海外領導地位的另一關鍵
07 選擇日本作為革命行動的主要盟友
08海外的聲望帶來國內的合作變化
09惠州起義與中國社會的革命夢幻
10同盟會:革命團體紛起後的聯盟
11一個有辦法進行外交折衝協商的總統
第八講 江河日下的中國經濟
01中國是西方列強的「次殖民地」
02永不加賦、小國寡民的長期影響
03機器紡紗織布,土布無從與洋布競爭
04自然經濟成分下降,貨幣經濟成分上升
05社會勞動力倚幫會,金融業務力靠錢莊
06借錢給清廷是高獲利低風險的好生意
07投資中國比投資殖民地來得划算
08利權奉送,三國干涉還遼的連串後遺症
09列強的投資重點,清朝的借款還款
10中華民國不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國家
11國家破產下,一場政治社會文化大實驗場
第九講 晚清小說與晚清思想
01扭折西方經驗,安放進中國傳統架構中
02《海國圖志》是藥丸,《聖武記》是糖衣
03《校邠廬抗議》的號復古、實改革
04從薛福成到王韜的洋務和變法概念
05歷史退化論:今日的西方是古代的中國
06反駁「中國先睡後醒」的非拒斥態度
07《瀛海論》:將老祖宗的發明學回來
08兩部《危言》,增強學習西方合法性
09《天演論》的震撼,國家總體強度的自覺
10要創造新的人民,先創造對的小說
11反映現實、帶有譴責態度的晚清小說
12各種現代想像、未來想像的集中處
第十講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1北洋軍:從水師艦隊到新建陸軍
02青年人進軍隊求取前途的高度動機
03「排滿主義」在新軍燎原
04將幣制借款和鐵路借款綁在一起
05抽租的川漢鐵路與「鐵路國有」反彈
06四川保路風潮帶動的社會情緒
07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帶頭效應
08失望的皇族內閣,虛弱的新軍掌控
09袁世凱的盤算:維持清廷和革命黨均勢
10南北議和與動員逼宮,帝國體制終結
11民國史最大主題:帝制瓦解後的努力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