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哲學的方法論文集,但它不只是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描述,更是中國哲學創作的方法論探討。
作者一反常規地並不簡單羅列方法論原則,而是反思自己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經驗,從近代學術文化背景的分析入手,揭示廣義的中國哲學學科從比較哲學、中國哲學史到中國哲學創作的演進程序,既肯定它對中西文化交流與中國現代學術的貢獻,又注意檢討其學科形成史對哲學創作的消極作用。
作者所提出的“做中國哲學”,主張把焦點從哲學史移向哲學創作,提議把經典哲學素材擴展到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注重經典作品中想像性或情節化論述的思想特徵的把握,以及更重要的,努力賦予經典哲學切實的經驗性格,以展示其思想的當代效應。
目錄
初版自序
“做中國哲學”再思考(增訂本代前言)
知識譜系的轉換 中國哲學史研究範例論析
論比較哲學 從現代中國學術的經驗看
中國哲學史研究與中國哲學創作
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 對中國哲學書寫方式的一種思考
什麼是思想史事件?
哲學與論證 兼及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
格義之外
想像的邏輯 中國哲學的經典例證
兌換觀念的支票 中國哲學的新探索
為什麼是思想史? 徐複觀的思想性格與學問取徑
穿越理解的雙重屏障 論本傑明·史華慈的思想史觀
來自域外的中國哲學 耿寧《心的現象》的方法論啟示
由訓詁通義理 以戴震、章太炎等人為線索論清代漢學的哲學方法
中國哲學 通向世界的地方性知識
附錄一 答問錄 探求中國哲學的多樣形態
附錄二 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陳少明,廣東汕頭人,哲學博士。1986年起於中山大學哲學系任教,現為哲學系教授,兼哲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先後受聘為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009.9-2014.8),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1-2019.12)。
並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哲學)評議組成員,第八屆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曾為哈佛-燕京學社、臺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中國的經典解釋傳統、人文科學方法論等。
近十年出版的著作有:《經典世界中的人、事、物》(上海三聯書店,2008)、《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及《仁義之間》(孔學堂書局,201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