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歸國的旅外及留學藝術家帶回的觀念,形成臺灣抽象藝術和前衛概念的前端(前沿),促使臺灣現代藝術思潮走向自由奔放的創作及美學意識。
《前沿與邊緣:1980年代臺灣藝術當代性探討》收錄八篇國內藝術史學者研究專文,嘗試在臺灣本地藝術語境的意涵下,為1980年代臺灣藝術發展的「空間」及「物性」提出可延伸詮釋的思考面向。
本書特色
臺灣藝術展覽研究的全景式呈現。
目錄
館長序………4
編輯筆記………6
.從空間生產到場所精神 1980年代以來 臺灣現代抽象在地轉譯的美學實踐………10
王品驊
.特殊物件後的雕塑問題………36
張乃文
.SOCA現代藝術工作室 與臺灣當代藝術的興發時刻………62
張晴文
.源起與差異 談臺灣80年代「境」與「物」的藝術………94
許遠達
.錄像藝術與策展策略 以「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為例………124
陳永賢
.泥塑的時間劇場………178
楊子強
.臺灣原住民的現代藝術與其後 從1970年代到2000年………204
陳譽仁
.冷與熱―以雕塑之名………238
簡子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王品驊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張乃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副教授
張晴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許遠達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陳永賢
臺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創辦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
楊子強
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講師
陳譽仁
臺新藝術基金會網站「ARTalks:議論紛紛」特約評論人
簡子傑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