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導言
前言 在大腦之外思考
第一部 以我們的身體思考
第一章 以感覺思考
科茨與他的新同事研究一群在倫敦交易室工作的金融交易員。他們請每一位交易員說出自己一連串的心跳瞬間,以衡量他們對於身體訊號的敏感度。研究團隊發現……這群交易員當中,最能準確掌握自己的心跳瞬間的那幾位,不僅賺更多錢,在這個流動率出名的高的行業,也任職較久……
第二章 以動作思考
費德勒與一位同僚設計了一項研究。一群放射科醫師坐著看一組X光片,另一群以每小時一‧六公里的速度在跑步機上邊走邊看X光片……他們比較了醫師坐著與運動的「檢測率」,結果相當明顯--坐著的放射科醫師,平均發現X光片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異常處;邊走邊看的醫師則平均能找出整整百分之九十九的異常處……
第三章 以手勢思考
做手勢的人,是以人體去體現抽象的概念,是一種翻譯,讓旁觀者更能在大腦中模擬做手勢的人的觀點。也許最重要的是,手勢能讓人覺得,一家原本沒什麼存在感的企業,此時此刻卻是可觸及的現實。一個研究團隊表示,將手勢用於這種用途,在新創企業界就能獲得巨大優勢……
第二部 以我們的環境思考
第四章 以自然環境思考
人類經過幾十萬年的野外生活,已經完全適合青翠野外的環境,所以即使到了今天,我們的感覺與認知,仍能迅速且輕鬆處理自然環境中的某些特色。我們大腦能接收有機世界的頻率,但這種演化的校準,並不能讓我們適應現在幾乎一直待著的、近代才出現的新世界……
第五章 以人造環境思考
建築空間最重要的關鍵功能,除了遮風避雨,就是提供思考的安靜空間。這種具有保護作用的空間非常重要,因為思考,至少是現代世界要求我們完成的那種思考,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在漫長的人類演化史中,人類都是在戶外進行深度思考,而且往往是在忙碌的當下依賴直覺與記憶,而非深思熟慮或仔細的分析……
第六章 以有思想的空間思考
位置記憶法是一種古老的方法,由古希臘人發明,幾百年來也有不少教育家與演說家使用。原理是將要記住的東西,與自己所熟悉場所的某一個地點做連結,例如童年時期的家,或現在居住的社區……若是要記住一副隨機洗牌的紙牌順序,可以想像每一張紙牌依照順序出現在以前就讀小學時會經過的一連串實體地點……
第三部 以我們的關係思考
第七章 與專家一起思考
初學者還不夠熟悉教材,專家則是已經熟悉到如同第二本能。因此,若要以他人的專長擴展自己的思考,就必須找出更好的辦法,將知識從一個大腦,準確轉移到另一個大腦。認知學徒制就是一種辦法……
第八章 與同儕一起思考
社會互動似乎是促進智慧思考的重要因素,但威曼發現,傳統大學課堂上似乎完全缺乏這種互動。以前上課就是學生坐著聽課,彼此之間並無交談。他開始改變上課方式,要在他的大學課堂上,重現將他實驗室研究生變成一流思想家的「心智歷程」……
第九章 與團體一起思考
在資訊氾濫、高度專業化、問題複雜的世界,個人的認知根本不足以應付所有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大腦要獨自奮鬥以解決問題或是產生新構想都很不容易。除了獨自思考,還需要別的東西,必須營造一種對人類來說完全自然,卻又覺得陌生而新奇的狀態,即團體心智……
結論
中英名詞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