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錄音精美海報(兩款隨機出貨)
郭鑒予畫作海報 值得珍藏◇◆
(尺寸:34x34 cm)
「沒有人能真正把雨的聲音研究徹底」
陳柏煜 × 郭鑒予
40篇短文 × 40張圖像
分享眼睛,共用耳朵
「消失的東西總比它原有的維度再多一個維度」
一天讀一頁,九分鐘聽一頁,半年撫摸一頁,三秒逃離一頁⋯⋯
你,不只是讀者,也是文字和圖像的DJ!
隨手重疊 自由搭配
無聲電影配樂 紙上ASMR
組裝屬於你的地下室
陳柏煜的第五部創作《地下室錄音》,選擇一種短若匕首的格式,攜手藝術家郭鑒予,分別以文字與圖像,在無聲的載體上表現不同的訊號,搭建新穎而奇異的聲音景觀。
寫作與繪畫要怎麼「錄音」?語言/文字的音韻節奏算不算「音樂」?脫去了聲波的外衣,留存在這些作品中的「聲音」是什麼呢?
書名「地下室錄音」(The Basement Tapes)來自巴布.狄倫的第十六張專輯。一九六六年,一場摩托車車禍致使狄倫暫停巡演工作,休養期間與樂隊在暱稱為「大粉紅」Big Pink的地下室,錄製了大量的翻唱與原創歌曲。這本書的概念與內容和狄倫的音樂沒有直接關係,但這樁軼事,為《地下室錄音》的共同創作,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場所」:彷彿在某間堆滿私人雜物的地下室,搭設了簡單的、向朋友借來的器材,隨興錄下一些未不預設聽眾與發表、散發玩樂氣氛的、自製的、實驗的片段。
這間地下室收錄了四十則「錄音」,每則錄音的文字包含兩個段落,各自保管一種聲音。每則錄音也對應一幅畫,負責「畫聲音」的郭鑒予,將文字如何留聲的實驗,延伸至視覺藝術的領域。有些篇章文字先完成,再根據文字發想圖像;有些篇章則嘗試攻守交換,轉由視覺先行,文字接力創作。用畫家郭鑒予的話說,就像在玩「傳話遊戲」,兩人越玩越認真,最終完成了一部「等待讀者共同完成」的作品。
四十則錄音如唱片、如相冊、如等待讀者的聲音檔案,散裝於盒內。讀者可以依照兩位錄音師的排序閱讀,也可以自由隨機播放,感受跌宕起伏的聲景。甚至只讀文字如捧讀掌中小說,或是盡情沉浸圖像中,感受它們引發的感官聯想。交錯觀看、聆聽這批「錄音」,讀者如同文字、圖像、聲音、記憶的混音師。在生成式藝術的時代,此類的創作與閱讀,不也是與AI詠唱的對話與回聲?《地下室錄音》寫聲音,延伸聲音的銘刻、複製與交換關係,以及如何以文學方法「記錄」聲音。他們採樣於日常,幻化爲劇場,插畫家吳睿哲認為,雙人來回擊球之樂趣在於「變形」;兼具藝術家與藝評家身分的陳飛豪,則讀出其中對「空白」的呼喚與回聲。書中是這麼說的:「我們唯一能記錄的,只有捏碎它們之後,發出的聲音。」
同聲跨界推薦
吳睿哲、陳飛豪 專序導讀
川貝母、王榆鈞、阿尼默、孫梓評、焦元溥、陳育虹、陳昭淵、騷夏
聲音在記憶裡下了錨,柏煜在書中錄下尋常但別具意義的瞬間,特別喜歡突然詩化的句子,隱喻像煙火短而絢麗。鑒予的圖像則是穿透記憶前的膜,是守護影像的純粹性,也保留了聲音自由幻化的空間。──川貝母
對於兩位作者追求的藝術感到敬佩。始於鐘聲,經歷防盜鈴、搖籃曲、空襲、空襲爆炸……終於剪與紙的摩擦,各種聲響譜成一首歌。耳朵是唯一不能關閉的五官,聽不聽由不得你,但可以降噪,因為音符必定與人有關,也只有人類才能製造出來,樂音或噪音,自我碎語及他者耳語,無論傳來的是什麼,必定有感動存在。──阿尼默
採集日常的雜訊、取樣滾動的記憶,以文字和圖像對拍,戴上耳機刷碟混音,讓人忍不住一再循環播放,無限翻玩的實驗音樂。──陳昭淵
詩可以畫,又可以有聲音,是走在很前面的事情嗎?有了畫面和聲音,究竟會讓詩更模糊,還是更清楚呢?我想到遙遠的中文系古典詩課堂上「詩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的定義,《地下室錄音》看似充分利用詩的現代性,但卻也具備古典的節制與對稱。
喜歡看他研究雨,喜歡看他穿越雨的縫隙,喜歡這次他紀錄曾經來過的痕跡。──騷夏
目錄
【推薦序】
盧克與艾弗里聽見了什麼 /吳睿哲(插畫家、設計師)
書寫字:以眼代耳 /陳飛豪(藝術家暨藝評人)
冗長籠子
滾出門
女特務
空耳
暗夜中
特異功能
牙的床
遙控器
示範
小鳥的啁啾
蛋
淑女
惠子
少女與泉水
七座橋
少爺
假公主
殼
線形
波爾卡
閃電來了
妃子
極地
翻譯我
綠色的腦
颱風動態
研究雨
寫生
陽台的投稿
傍晚時分
相似的臉
樂興之時
放牛班的春天
軟片的故事
錦瑟
瘀青
夏:浴簾聽見了什麼
秋:沙發聽見了什麼
冬:雨刷聽見了什麼
尾聲
【後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柏煜
台北人,政大英文系畢業。木樓合唱團、木色歌手成員。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影視小說二獎(當屆首獎從缺),雲門「流浪者計畫」、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作品多次入選年度文選。著有散文與評論、訪談文集《科學家》,詩集《決鬥那天》、《mini me》,散文集《弄泡泡的人》。翻譯有美國桂冠詩人羅伯特.哈斯(Robert Hass)詩集《夏季雪》,香港詩人黃裕邦(Nicholas Wong)詩集《微賤》。
繪者簡介
郭鑒予
英國愛丁堡大學插畫碩士。插畫家、平面設計師,也寫文字。作品散見各類型媒體,及獨立出版刊物。專欄《浴缸來信》(不)定期刊載於《自由副刊》。 FB: on avery line
獎項
2016 Reddot 2016 Best of the Best, communication design
2015 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4 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4 Reddot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0 第一屆中華區插畫獎優選
2009 Finalists of New Leaf Illustration competition, New Leaf magazine
2009 Finalists of Ooprint the third card design competition, Ooprint
個展
2024 〈瘀青〉,中國科技大學,台北
2010〈在你羊水裡寫字〉 ,有河書店,台北
2009 Tinges of our Sorrow,iost 藝文空間,台北
聯展
2012 Migrate,有為空間,台中
2011 D&AD New Blood exhibition – The Truman Brewery, London
2011 Daily Pattern – Edinburgh, London
2011 Frame – ECA Evolution house, Edinburgh, London
2010 第一屆中華區插畫獎展覽,SOGO,台中
2007 Tear/off, Miami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Miami, USA
2007 So Many Selves, Camicheal Gallery, Los Angeles, USA
出版品
2024 / 《沐沐泅吧沒關係》,洪茲盈著,郭鑒予插畫
2019 / 《最靠近黑洞的星星》詩集,湖南蟲著,郭鑒予插畫
2018 / 《弄泡泡的人》散文集,陳柏煜著,郭鑒予插畫、裝幀
2016 / 《小朋友》散文集,湖南蟲著,郭鑒予插畫
2015 / 《知影》散文集,孫梓評著,郭鑒予插畫
2013 / 《善遞饅頭》散文集,孫梓評著,郭鑒予插畫
2010 / 《在你羊水裡寫字》詩集插畫、裝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