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利用極為豐富的多語種資料,重建了廣州貿易在18至19世紀上半葉的日常運作。它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過專注於實踐和程式,而不是官方政策和協定,重新審視了貿易的成功和失敗。
在清代的大部分時間,廣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作者揭開了所有參與者的日常生活,從引水人、買辦、通事,到大班、行商和海關官員。作者對廣州貿易體制的成功與崩潰進行了極為深刻的反思,提供了一條重新理解鴉片戰爭起源的重要思路。
國際知名歷史學者,廣州口岸史、亞洲海洋史專家,“百人計畫”獲得者范岱克經典著作,彭慕蘭、王國斌、吳振強、包樂史、安東尼•瑞德等著名歷史學家一致推薦。
通過挖掘豐富的外國檔案文獻,嘗試還原廣州貿易的運作細節,以及被國內官方檔案忽視的廣州體制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全書論證透徹嚴密,翻譯語言精練流暢,可讀性強,是一部瞭解清代對外貿易的經典著作。
目錄
導論: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
第一章 廣州體制的形成
第二章 粵海關管理程式
第三章 在珠江上引水
第四章 買辦和補給品貿易
第五章 通事
第六章 行政措施及其弊端
第七章 掛旗艇、白銀、違禁品與大米
第八章 澳門貿易、中國帆船貿易、資本市場與代理商
第九章 反思廣州貿易
結語:問題實質
致謝
作者介紹
[美] 范岱克
國際知名歷史學者,在全球海洋史和廣州貿易史范疇貢獻超群,榮休前為中山大學“百人計畫”研究專家,曾在澳門中華拉丁基金會、澳門歷史檔案館、澳門文化局等機構從事研究工作,先後任職於澳門聖若瑟大學、澳門大學和中山大學。他所掌握的研究語言多達8種,包括荷蘭語、丹麥語、瑞典語、法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日語和漢語。范岱克教授曾親赴歐洲、北美、非洲、印度、東南亞、澳洲等地的各大歷史檔案館,查閱不同語言的一手原始資料,時代橫跨十七到十九世紀。先後出版了多本有關廣州口岸史、亞洲海洋史等領域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