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作者前一著作《論構圖》是同一系列的攝影讀物,
目錄
前言
本書結構
目錄 (一)
目錄 (二)
第一章 攝影思考的基本觀念
1.0三種攝影思考類型
1.1攝影都思考什麼?
1.2攝影師與攝影理論家
1.3攝影批評家
1.4攝影家
1.5拍攝者、攝影者、相片作者
2.0攝影與社會
2.1通俗文化與大眾攝影
2.2攝影社會的真實面貌
2.3攝影語言中的階級意識
2.4不允許質疑的話語
2.5占據主導地位的話語
2.6詞彙、話語與攝影思考
3.0攝影社會與攝影迷宮
3.1攝影迷宮的運作
3.2在迷宮中傳播理念、批評現象的假公知
3.3偽裝成攝影哲學的網絡攝影文學
3.4逃離攝影迷宮再回來談攝影
3.4.1逃離(一):意淫心理
3.4.2逃離(二):攝影初衷
3.4.3逃離(三):被攝影簡化的城市概念
3.4.3.1城市的相片
3.4.3.2思想
3.4.4逃離(四):攝影信條、攝影教義
3.4.5逃離(五):以攝影意識替代攝影思考
3.5重新調整光影意識
3.6迷宮的意識形態結構
3.7攝影社會的意識形態
4.0攝影讀物
4.1網絡攝影教學的觀念
4.2攝影書籍的觀念
4.3攝影集的觀念
4.4攝影手記的觀念
4.5書店與圖書館的觀念
第二章 攝影的基本概念
1.0重新思考攝影的誕生
1.1作為概念的攝影(一):被發現的攝影本質
1.2作為概念的攝影(二):Bazin的攝影本體論
1.2.1寫實性
2.0攝影意義上的構圖
2.1攝影的本質 = 攝影概念 + 某種概念
2.1.1個人化與私人化
2.1.2私人化的相片
3.0攝影意義上的相片
3.1第一層 範式:狹義和廣義上的攝影理論
3.2第二層 慣例:創作、審美和協作上的攝影慣例
3.3第三層 語境:決定相片如何顯現和被解讀的語境
3.4攝影語境(一):內語境、原語境、外語境
3.5攝影語境(二):話語 – 語境
3.6攝影語境(三):作為組織內容的方法
3.7示例:語境與裝裱
3.8示例:語境與攝影集
4.0內容、形式、風格
4.1電影理論的視角
4.2美術史的視角
4.3電影理論與美術史的觀點比較
4.4攝影的內容、形式、風格
4.5內容、含義、意義
4.5.1大眾攝影與日系風格
4.6美感、內容、構圖
4.7攝影風格
4.8重新認識攝影書籍
第三章 攝影的關鍵概念
1.0觀察的技術
1.1形式元素(一):光的層次
1.2形式元素(二):知覺力與知覺平衡
1.2.1示例
1.3形式元素(三):線的概念
1.4抽象元素(一):意境
1.4.1意象與意境
1.4.2本書的意境概念
1.4.2.1示例:我們經歷過的經驗
1.4.2.2示例:無法命名的曾經與情感
2.0文獻攝影
2.1文獻攝影與新聞攝影
2.1.1現實生活中的新聞攝影
2.2文獻攝影與社會調查
3.0直接攝影
4.0畫意攝影
4.1實踐畫意攝影的關鍵概念
4.2區分攝影構圖與西洋畫構圖
4.3畫意攝影:靜物畫的問題
4.3.1示例:靜物畫
4.4是畫還是相片?
4.5畫意攝影的普遍問題
5.0現實主義和直接攝影
6.0表現主義和畫意攝影
6.1如實的客觀與虛構的客觀
6.2攝影者的情感與被攝物的情感
6.3情感感覺與感官刺激
7.0 Place的含義
7.1 Place與攝影概念
7.1.1示例
7.2地貌攝影
7.3新地形攝影
7.3.1 Place的選擇
7.3.2中性與客觀性的觀念
7.3.3新地形攝影的風格和視覺元素
7.3.4文獻攝影的理念問題
7.4 Landscape造成的混亂
7.4.1 Landscape的用法
7.4.2 Landscape的含義(一)
7.4.3 Landscape的解讀方式
7.4.4 Landscape的含義(二)
7.4.5風景攝影與景觀攝影
7.4.6學科概念與landscape photography
7.4.6.1示例
7.4.7 Landscape photography與人道主義攝影
7.5拆遷攝影
7.5.1拆遷攝影的方法
7.5.2其它可能
第四章 攝影的瑣碎概念
1.0攝影
1.1作為目擊者的攝影者
1.2攝影與時間感知
1.3攝影與時間概念
2.0相機
3.0拍攝者與攝影者
3.1拍攝、攝影、文獻攝影
3.2文獻攝影與社會運動
3.3拍攝事實與製造事實
4.0攝影批評與現象學話語
4.1相片中的意識(一)
4.2相片中的意識(二)
4.2.1示例
5.0攝影批評與精神分析學話語
6.0如何簡單判斷攝影抄襲
6.1大眾攝影者是通俗文化的參與者
6.2大眾攝影不存在抄襲問題
6.3攝影構思轉化為攝影慣例
6.4大眾攝影與網紅攝影師
7.0攝影關於什麼
7.1家庭相片與文獻攝影
7.2即將消逝的珍重之物
7.3「我」的相片
8.0 後記:《論構圖》之後
參考資料
中文文獻
英文文獻
插畫與插畫版權
附錄:攝影與西洋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