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人間詞話

,

ISBN:9789571431536

$19.75

1 件庫存

產品號碼: 189514 貨號: AD57143153 分類: , 標籤: , , ,

《人間詞話》是近代學術巨擘王國維融匯中西文化的文學評論專著。他所標舉的「境界」說,在中國近代文壇上獨樹一幟,對中國古典文學評論向近代轉化有篳路藍縷之功。本書為尊重作者與保持作品原貌,編排上按照王國維原意分為四部分:卷一為王國維生前手定稿;卷二為人間詞話未刊稿;卷三為人間詞話刪稿;卷四為人間詞話附錄,四卷共一百五十五則,正文並參考諸多版本詳為校勘。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豐富,本書導讀對其人其書有深入介紹,並透過詳確的注譯與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評述,以幫助讀者深入研讀。

導讀(節錄)
「境界」一詞產生很早,其原意是「疆域」、「疆界」,指地域範圍、界限。「境」古代與「竟」通用。魏晉時期,「境界」用於佛經翻譯中,詞義增多且虛化,有的指人的感官功能所涉及的對象,如「色境界」、「聲境界」,多數則用以指修養造詣所達到的某種程度。後世的文藝評論受佛典影響,借用此詞,也沿襲了該詞的多義性。
盛唐時期的文學評論中開始出現「境」。相傳為王昌齡所作的〈詩格〉中已提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宋代以後,「竟」、「境界」、「意境」被廣泛用於評詩論畫,涵義不斷豐富。明清時期又被引入戲曲、小說、散文的評論中,成為文藝評論的專門術語,是中國古典美學所特有的概念。僅清代就有二十餘人在他們的詩論、詞論、文論、畫論中使用過「意境」或「境界」。如明末的侯方域曾將「境界」與「格調」、「神韻」、「骨采」、「章法」等並列為「詩歌之道」;葉燮一再用「境界」來形容詩作寫景抒情所達到的深廣度:「如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而適如其意之所欲出。」(〈原詩〉)況周頤《蕙風詞話》中,以「境界」、「意境」評說之語在在皆是,如「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此等境界,唯北宋人詞往往有之」。這與王國維「境界」的用法與涵義,已有近似之處。王國維從傳統文論中吸取了許多營養(而且他所用的「境界」也是多義的),但他的「境界說」與傳統說法又有顯著的不同。這不僅因為前人有關境界的論述,多只是一般性運用此概念,或與「形神」、「情物」、「意理」、「格調」、「骨采」等並列,或只涉及某一側面,局限於風格、技巧、聲律、音韻等,未成體系,而王國維則以「境界」為核心,建立了較完整的文學批評理論;更主要的,是因為王國維的「境界說」吸取了近代西方哲學、美學思想,力圖把境界與藝術的內在本質相連,探索文學藝術之所以為美、之所以能成為美的本質規定,包含了新的時代的內容與意蘊。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確是「探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