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邁的議論能啟沃心智,有助於治道,自宋以來受到無數文史學家與統治者的重視與推崇。
《容齋隨筆》是南宋文史大家洪邁所撰,宋代首屈一指的學術筆記。書中涉及面向極廣,包括文學、史學、哲學,乃至天文、地理、醫學、佛道、典章制度等。內容無論史論或文論,皆有其獨到之處,既有精闢的考據和議論,又有廣泛的趣味性,為後世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歷史經驗。本書從原著一千兩百多則中精選出一百餘則,以文史為主,兼顧諸子以及一些趣味性較強的社會風俗等篇目。除了詳盡的注釋和研析,同時也分析每則內容涉及的相關史料,並結合洪邁當時的歷史背景,總結出其中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盡可能幫助讀者觸類旁通、開拓思路,使作品對當今有所啟迪,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導 讀(節錄)
《容齋隨筆》是南宋前期大著作家洪邁所撰的一本著名筆記,其學術價值在於經世致用,它的考證和議論,對當代及以後文史學界,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歷史經驗。
《容齋隨筆》,七十四卷,共分五集,即《容齋隨筆》、《容齋續筆》、《容齋三筆》、《容齋四筆》、《容齋五筆》。其撰述的時間,洪邁在《容齋四筆》的序中稱:「始予作《容齋隨筆》,首尾十八年,《二筆》十三年,《三筆》五年,《四筆》之成,不費一年。」他身益老而著書益速,乃是退閒後有餘暇時間。前四筆每集皆十六卷,惟《容齋五筆》僅十卷。《容齋四筆》告成時洪邁已達七十五歲高齡。《容齋五筆》本應與前四筆同為十六卷,但僅至十卷而止,洪邁當是《容齋五筆》未成書而逝。
關於先後寫作的時間,據洪邁《容齋隨筆》之序所署時間推算,大約在南宋高宗紹興末年、孝宗即位之初即已開始寫作,全書前後持續的時間長達四十年。
書名為什麼叫「隨筆」呢?洪邁在序文中說:「予老去習懶,讀書不多,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後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這是他在讀書過程中,興之所至,心有所得,隨手記錄下來,故各條沒有前後次序可言,也沒有作什麼分類,文字長短也沒有什麼限制,可長可短。《宋史‧洪邁傳》稱:「邁尤以博洽受知孝宗,謂其文備眾體。邁考閱典故,漁獵經史,極鬼神事物之變,手書《資治通鑑》凡三。」他在《容齋四筆》卷十一還說到:「予自少時讀班史,今六七十年,何啻百遍,用朱點句,亦須十本。初不記憶高帝之祖稱豐公,比再閱之,恍然若昧平生,聊表見於此。舊書不厭百回讀,信哉!」從這些記錄中可以見到他對《史記》、《漢書》、《資治通鑑》這些史著用功之勤。不僅讀,而且手抄,邊讀邊用朱筆點句,反覆多次才能發現問題,提出議論。
最早注意《容齋隨筆》價值的是宋孝宗,洪邁在《容齋續筆》的序言中記有一段他與宋孝宗的對話:
淳熙十四年(西元一一八七年)八月,在禁林日,入侍至尊壽皇聖帝清間之燕,聖語忽云:「近見甚齋隨筆。」邁竦而對曰:「是臣所著《容齋隨筆》,無足採者。」上曰:「煞有好議論。」邁起謝,退而詢之,乃婺女所刻,賈人販鬻于書坊中,貴人買以入,遂塵乙覽。書生遭遇可謂至榮。
從上面這段文字可以知道《容齋隨筆》的初刻本流行不久,便經賈人販於臨安書坊中了。淳熙十二年(西元一一八五年),洪邁奉召入經筵館,成為陪伴帝王讀書侍講起草詔書的翰林學士,而且不斷地被召對議論時政。諸如他與宋孝宗討論過淮東邊備之事,討論過會子,也討論過對金人的和戰等。宋孝宗看重的是《容齋隨筆》的議論,也就是提出問題,分析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人事的利弊得失。無論史論還是文論,都與時論或政論息息相關,這才是引起孝宗對此書有興趣的原因。因為有了議論,才能幫助和啟發讀者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開拓思路,這是洪邁在史論和文論中,之所以都能夠獨樹一幟的原因。
宋孝宗對他的議論有興趣,就是因為他的議論能啟沃心智,有益於治道。近人毛澤東對此書所以有特殊的愛好,其原因亦出於此。這本書毛澤東從延安帶到西柏坡,從西柏坡帶到中南海,外出時也帶在身邊,還隨時在這本書上圈圈劃劃,並由此去讀《資治通鑑》、讀《史記》、《漢書》及前人的文集。故毛澤東直到臨終前還想著要讀這本書,等到排好大字本時,他已離開這個世界了。《容齋隨筆》所以受到毛澤東的喜愛,乃是書中具有文史的博學通識,能給王者帶來治國的歷史經驗和提供豐富的文化遺產。
《容齋隨筆》是洪邁讀書和思考在文字上的表達,他之所以讀什麼書及其對問題的思考,都離不開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以及他在那個時代所處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讀一個人的作品,要論其世,才能知其人,才能從他的作品中品味出各種甘苦來。在洪邁看來,他的議論是有所為而來的。儘管這些札記都是他興有所致、意有所得的表現,他的所致、所得,對今人仍能有所啟迪。
洪邁在孝宗淳熙十二年(西元一一八五年)自婺州被召回臨安,以直學士院與孝宗論對時政,並兼修國史。次年他「與同僚進讀陸贄奏議終篇。乞宣付史館,以彰不矜不伐,執古御今之意」(《宋會要輯稿‧崇儒七》)。君臣一起讀史,用現在的話講是為了以史為鑑、古為今用,也就是在南宋偏安的局面下,如何圖存自強。讀陸贄的奏議在當時有什麼意義呢?主要還是從中吸取如何應對突發事變所造成的天下亂局。唐德宗時,朱泚作亂,皇帝逃到奉天,各地方鎮叛亂紛起,時陸贄隨德宗到奉天,「一日之內,詔書數百」,他建議德宗說:「今盜遍天下,輿駕播遷,陛下宜痛自引過,以感動人心。」德宗接受了他的建議,下罪己之詔,結果使「武夫悍卒,無不揮涕感激」(《舊唐書‧陸贄傳》)。所以從陸贄奏議中,可以得到唐中葉如何走出危局的歷史經驗。
孝宗時,南宋外有強敵,內有諸多危難,此時君臣讀陸贄的奏議,實際上是居安思危,君臣圖存的一種基本願望。南宋建國後,君臣共讀史書的風氣甚盛,在孝宗乾道三年(西元一一六七年)正月,洪邁召對於選德殿,與孝宗論古今治亂之事,奉命作〈選德殿記〉,稱孝宗:「獨以閒暇,取《尚書》及《資治通鑑》孜孜而讀之,帝之所以為帝,王之所以為王,法其所以興,戒其所以壞,口誦心惟,未嘗一日輒去手也。」這裡當然有洪邁對宋孝宗溢美之辭,但讀史的風氣甚盛,當是事實。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洪邁還希望孝宗能「自強不息,終始毋怠,……常以今日之心為心」。在《容齋隨筆》的札記中,讀史的部分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這不是偶然的。
《容齋隨筆》,共有隨筆一千二百十九則,全書約五十五萬字。內容包括史學、文學、哲學、藝術、典章制度、社會風俗,甚至醫卜星算都有涉及。明李瀚在為該書作序時,稱洪邁:「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既有精闢的考據和議論,又有廣泛的趣味性,還有更大的資料文獻價值,故其影響深遠。
《容齋隨筆》在後世流傳的版本眾多。當代流行的大都是標點本、白話本,缺少注釋和研析。本書擬從這一千二百餘則中選取一百餘則,在原文基礎上,增加注釋和研析,總的字數大體上限制在五十萬字左右,內容以文史為主,兼顧諸子,同時對趣味性較強的社會風俗等也選取一些篇目,在篇目的次序上仍按原書諸筆及其卷帙的次序排列,不打亂原書的編目,可能更便於讀者隨意地檢閱。本書既以「隨筆」為名,就是不拘一格,沒有篇章結構的束縛,隨遇而就,所以很難理出一個嚴格的系統來。從分類上講,主要是論史與論文這二大類。選本只能分這兩類作一點稍有系統的敘述,以便讀者閱讀時能大體上理一個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