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博士(翻譯家彭淮棟最後譯作。德文直譯,單冊經典回歸版)

    ,

    Doktor Faustus: Das Leben des deutschen Tonsetzers Adrian Leverkühn erzählt von einem Freunde

    作者:托瑪斯·曼

    譯者:彭淮棟

    出版社:漫步文化

    ISBN:9786269870233

    $74.50

    產品號碼: 245858 貨號: 9786269870233 分類: , 標籤: , , , ,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一生最鍾愛作品
    翻譯家彭淮棟最後譯作
    德國現代主義的傑作,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一個關於瘋狂與理智、天才與墮落、智力成就與德國道德沉淪的故事

    譯者導論逾兩萬字,譯注三萬五千字
    附蘇珊.桑塔格回憶十四歲時,拜見托瑪斯.曼之〈朝聖〉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可以獲得兩次諾貝爾文學獎,此人便是托瑪斯.曼;第一次可以憑《魔山》得獎,第二次則可憑《浮士德博士》。

      「這本書於我十分珍貴。它是我一生的總結,是我所親歷的這個時代之總結,同時也是我有生以來所能給出的最為個人的東西,其坦率近乎瘋狂。」――托瑪斯.曼

      德國大文豪托馬斯.曼在納粹德國流亡期間,寫下他最後一部偉大的小說《浮士德博士》。雖然他已經有一長串的代表作,但現在回想起來,這似乎就是他生來要寫的小說。

      這個故事是對德國「浮士德」傳說的現代改編,即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的故事,首次發表於1947年,講述一位20世紀的作曲家,為了獲得自己渴望的藝術力量,而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巧妙地將音樂、哲學、歷史、神話和政治交織在一起,借此探討德國文化和靈魂的危機。

      小說主角阿德里安.雷維庫恩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年輕作曲家,其原型為德國哲學家尼采。少年時即顯露出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孤傲自賞、野心勃勃的姿態,是一位有音樂天賦,前程似錦的年輕人,但他不滿足於現狀並追求「真正偉大的成功」,不遺餘力地想要達到更高的成就,因此與魔鬼交易,換取音樂靈感與創造力,得到了24年的天才歲月――日益非凡的音樂創新與進步,並與破壞性的瘋狂相互交織。

      隨著阿德里安的音樂作品逐漸獲得認可,他的健康狀況惡化,精神狀態日益崩潰,他的心靈也逐漸受到黑暗力量的侵襲,最終陷入瘋狂。最終,阿德里安走向了悲劇性的結局,他的音樂才華和精神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而他的故事也成為一個對人性、藝術與道德的深刻探討。這個故事不僅是個人悲劇,也象徵了德國文化在納粹主義下的墮落。

      本書為托瑪斯.曼晚年最令人揪心和震撼的鴻篇巨著,作者本人也對其異常重視,視其為「一生的懺悔」、「最大膽和最狂野的作品」。在生前最後一次接受採訪中,托瑪斯.曼非常明確地表示這本藝術家小說是他的最愛:「這部浮士德小說於我珍貴之極……它花費了我最多的心血……沒有哪一部作品像它那樣令我依戀。誰不喜歡它,我立刻就不喜歡誰。誰對它承受的精神高壓有所理解,誰就贏得我的由衷感謝。」

      托馬斯.曼深入探索德國陷入的罪惡,成功地描繪罪惡的規模,這是只有他才能做到的。他的小說既有歷史的針對性,又有神話的普遍性。本書不但是是托瑪斯.曼最深沉的藝術表達,阿德里安的生平也是個輝煌的寓言,暗喻納粹德國的崛起,以及德國人民摒棄人性、擁抱野心與虛無主義。這也是托瑪斯.曼對德國天才與真正偉大的藝術家,對他們可怕的責任最深刻的沉思。

      《浮士德博士》結構複雜,探討了藝術、音樂、政治和人性等多重主題,並以德國知識分子的視角來檢視當時的社會和文化問題,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評論。托瑪斯.曼以其深度的思想、複雜的人物描寫和精湛的寫作技巧聞名,他在本書中展現豐富的想像力和文學才華,創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文學世界,敘述風格沉重而富有詩意,充滿了象徵和隱喻,使小說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這本小說是對德國精神和文化的深刻反思,並且在文學史上被視為對二戰後歐洲道德困境的強烈批判。

    本書特色

      1.    本書改版全新編排內文,將譯注改為隨頁注以方便閱讀,並增加導讀與推薦序,有助於讀者快速掌握全書。
      2.    托瑪斯.曼晚年最重要作品,有書評認為他憑此書可以再得一次諾貝爾文學獎。
      3.    本書知識淵博、文筆優美、技巧高超,但小說情節仍然具有吸引力與可讀性。
      4.    這部小說探討了藝術、音樂、人性、政治和文化危機等多重主題,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評論,這些主題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5.    本書蘊含許多深刻的思想和洞察力,能夠啟發讀者對生活、藝術和人性的思考,對讀者的思想和情感產生積極的影響。
      6.    翻譯家彭淮棟學養深厚,尤其熟悉古典音樂知識,卻仍需費時兩年半嘔心瀝血,翻譯過程稱之為「夢魘」。譯者導論長達兩萬字,翔實譯注三萬五千字,幫助讀者全盤理解本書。

    共同推薦

      王敏而 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
      李有成 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
      胡晴舫 作家
      郭重興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單德興 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
      焦元溥 作家、樂評人
      錢永祥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依姓名筆畫序)

    各界好評

      《浮士德博士》無疑是《魔山》之後托瑪斯.曼創作的另一個高峰。小說雖然完成於二戰前後的美國,曼藉其音樂家主角的遭遇所坦然面對的,卻是經歷法西斯惡夢的納粹德國。曼認為要翻譯這部小說「必須具備至高的資質與語言藝術」,翻譯家彭淮棟既精通德文又有西方古典音樂修養,是翻譯這部巨著的不二人選。――李有成,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

      《浮士德博士》是文學、哲思與音樂的時代交融,是最適合慢讀的名著;彭淮棟先生的譯本是中文出版里程碑,同樣適合細細品味。這是愛書人終將典藏的經典,還請趁早讓它在你的書架上發光。――焦元溥,作家、樂評人

      若要了解德國靈魂之最深沉,必讀托瑪斯.曼;若要凝視其靈魂之深淵及光輝,必讀他的《浮士德博士》。――胡晴舫,作家

      對人性和精神的非凡深刻的分析。――佛洛姆(Erich Fromm),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托瑪斯.曼最傑出的作品之一,是對藝術家與現實之間永恆困境的深刻探討。――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文學評論家

      托瑪斯.曼的一個巨大、恍若文藝復興時代的樂團之交響樂曲,帶有它的無窮延伸和深遠影響。――約翰.巴維爾(John Banville),愛爾蘭小說家

      20世紀的最高成就之一。――Victor Lange,德國研究學者

      可說是最偉大的德國小說。――《紐約時報》
     

    目錄

    推薦序――文豪與譯家畢生最後力作  單德興
    推薦序――再次悼念彭淮棟  錢永祥
    導讀――天才崩壞的瘋魔啟示錄  王敏而

    譯者導論
    浮士德博士

    附錄
    朝聖――記托瑪斯.曼  蘇珊.桑塔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托瑪斯.曼(Thomas Mann)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德國著名作家,1875年生於德國北部小鎮呂貝克,父親經商,家境小康,童年時光「幸福且受關注」。十六歲那年父親去世,一家人靠變賣父親的公司生活,他對學校課業毫無興趣,提早輟學進入火災保險公司上班,工作之餘從事寫作。後來進入慕尼黑應用技術大學選修歷史、文學等課程,當時的目標是成為記者,成年後繼承父親的遺產,成為一名自由作家。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托瑪斯.曼起初支持帝國主義發動戰爭,認為戰爭原則上是必要的;之後遭到希特勒迫害,1933年流亡瑞士,1940年移居美國加州,發表了「我所在之處,就是德國文化」的名言。逃亡中一再宣揚反戰思想,晚年致力於創作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作為一生的懺悔。1952年托瑪斯.曼一家人回到瑞士,1955年因動脈硬化症在蘇黎世的醫院逝世,享年80歲。

      托瑪斯.曼26歲時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說《布登布魯克家族》,小說一經發行就在讀者和文學評論界引起積極的反響和共鳴,因為書中人物並非完全虛構而是真有其人其事。28年後,於1929年以此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內容描述兩個家族橫跨四代人物的興衰,反映出資產階級的醜惡、壟斷與激烈競爭,有如德國當時的縮影。長篇重要著作包括《魔山》、《浮士德博士》,另有《魂斷威尼斯》、《馬里奧和魔術師》和《崔斯坦》等中篇小說。

    譯者簡介

    彭淮棟

      歷任出版公司編輯與報社編譯,譯品包括《西方政治思想史》、《鄉關何處》、《音樂的極境:薩依德音樂評論集》、《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
     

    出版地

    台灣

    出版日期

    10/09/2024

    印刷

    單色印刷

    版別

    初版

    裝訂

    平裝

    語系

    繁體中文

    頁數

    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