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一段精彩的牡蠣前世今生之旅。
人類食用牡蠣的歷史可以追朔到新石器時代。牡蠣肉是食物,牡蠣殼被作為原始的餐具、挖掘的工具,殼內緣帶有光澤的珍珠質,使它成為製作飾品的材料,或被用來裝飾最早的宗教聖像。甚至,剩餘的牡蠣殼被搗碎後,與沙子混合成建築用的水泥。
從遠古到古典歐洲到近代殖民地,從產地、餐桌、文學到藝術,
解開人類與牡蠣密不可分的多重關係,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我們做了哪些努力。
攤開歐洲的巨石文化遺址分布圖,會發現與當時有牡蠣生長的海灣位置完全重合。沒有留下文字紀錄的凱爾特或腓尼基文化,藉由牡蠣殼向後世證明他們曾是活躍於古代的聚落群體。而自古羅馬時代,就有嘗試養殖牡蠣的紀錄,這種口感滑順滋味鮮美、又富含營養價值的天然珍饈,自古就與人類的政治經濟、飲食、文學及藝術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
莎士比亞、狄更斯在作品中都常提到牡蠣,《愛麗絲夢遊仙境》中還出現以牡蠣為主角的詩。歐洲有長達1500年時間,宗教都是繪畫的唯一主題,卻在17世紀的荷蘭,開始有畫家以世俗的食物為繪畫主角,並掀起靜物畫的風潮。畫作中出現的牡蠣,除了代表奢華、尊貴、異國風情外,也是一種呈現新鮮或時間流逝之感的藝術手法。而愛牡蠣成癡的法國人,除了有諸多跟牡蠣有關的字詞,更讓牡蠣成為春藥的代名詞。
本書軼聞典故有滋有味、妙趣橫生,科學知識令人眼界大開,佐以令人食指大動的豐富插圖,以及五十道涵括傳統鄉村料理和當代頂尖主廚創新菜色的食譜,是獻給歷史和食物愛好者的文學饗宴。
名廚推薦
「本書豐富有趣、圖文並茂,從歷史傳說、軼事掌故到料理食譜都可圈可點──簡而言之,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讀來都津津有味。」──紐約中央車站生蠔吧(Grand Central Oyster Bar)行政主廚山迪.英貝爾(Sandy Ingber)
「本書可說是一場熱情推廣牡蠣的運動,呈現食物如何形塑我們的歷史、藝術、文學、法律和文化,當然也對性愛和料理之藝帶來深遠影響。」──Brasserie Blanc and Le Manoir aux Quat ’Saisons米其林二星主廚雷蒙.布朗克(Raymond Blanc)
「歷史與牡蠣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好書。本書以獨到眼光回顧世界各地從古到今的牡蠣文化,資訊豐富且引人入勝,讀完作者史密斯說的故事,看過書中的精采圖片,你會從此對牡蠣大為改觀。」──名廚艾波.布魯菲爾德(April Bloomfield)
目錄
前言
牡蠣的構造
完美不對稱
Part 1:遠古時代
太初之始
腓尼基人
古希臘羅馬人
北方通道
Part 2:舊世界
不列顛群島
荷蘭及荷蘭繪畫巨匠
法蘭西愛欲和美食
Part 3:新世界
美洲第一批先民
切薩皮克的故事
美國南方
美國西部
加拿大:「充滿獵物」的「豔陽」之地
Part 4:澳洲與亞洲
澳洲與紐西蘭
東亞
Part 5:生態
未來
美味守則
牡蠣開殼教學
吃生蠔的餐桌禮儀
搭配牡蠣的佐餐酒
世界各地的牡蠣節慶
不同種的牡蠣
經典牡蠣食譜
牡蠣湯
巴亞燉魚
古羅馬牡蠣佐醬
小牛頭與牡蠣料理
牛排、愛爾啤酒與牡蠣
馬背天使
醃牡蠣
湯瑪士.奧斯汀的中世紀牡蠣醬
烤羊肩排佐牡蠣
烤雞填餡
白奶油醬牡蠣寬扁麵
巧味牡蠣醬
咖哩牡蠣包心菜
牡蠣佐香檳沙巴雍醬
卡羅萊納玉米牡蠣餡料
傑佛遜港焗烤奶香牡蠣
紐約中央車站燉牡蠣
帶殼牡蠣料理
南卡羅萊納州好運芝麻燉牡蠣
什錦飯
洛克菲勒牡蠣盤
德墨魚子醬沙拉
檸汁醃牡蠣
牡蠣歐姆蛋
威廉斯堡牡蠣
啤酒麵糊炸牡蠣與酸豆美乃滋
毯包牛排
蚵仔煎風味牡蠣煎蛋
香菜南薑牡蠣粥
韓式辣牡蠣冬粉湯
味噌牡蠣土手鍋
生蠔調酒
參考文獻
致謝
圖片來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德魯.史密斯(Drew Smith)
德魯.史密斯曾擔任風行英國多年的《美食指南》(The Good Food Guide)編輯,現居倫敦並為《衛報》撰寫美食評論,以優秀的飲食書寫三度獲頒「格蘭菲迪獎」。著有《開箱歷「食」:食物的遠征如何改變人類飲食,定義文明》(世潮)。
譯者簡介
王翎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譯有《口感科學》、《大地之歌》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