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單元 「道教」的歷史
一、「道教」和「道家」的關係
二、「道家」和「道教」的區別
三、「道教」的歷史
(一)「道教」的起源
(二)促成「道教」產生的因素
(三)「東漢」時期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五)「隋唐五代」時期的「道教」
(六)「北宋」時期的「道教」
(七)「南宋」時期的「道教」
(八)「金朝」時期的「道教」
(九)「元朝」時期的「道教」
(十)「明朝」時期的「道教」
(十一)「清朝」時期的「道教」
(十二)「民國」時期的「道教」
(十三)「現代中國」的「道教」
(十四)「現代台灣」的「道教」
第二單元 「道教」的人物
一、「道教」的重要人物
(一)老子
(二)列禦寇(列子)
(三)魏伯陽
(四)葛洪
(五)寇謙之
(六)陸修靜
(七)陶弘景
(八)孫思邈
(九)呂洞賓
(十)陳摶
(十一)張伯端
(十二)王重陽
(十三)白玉蟾
(十四)張三丰
二、「道教」的「神明」
(一)「道教」的「神」與「仙」的區別
(二)「先天無極界」的「神明」
(三)「先天太極界」的「神明」
(四)「後天現世界」的「神明」
三、「道教」常用術語
第三單元 「道教」的修行心法
一、「佛教」的「唯識論」
二、《清靜經》的修行心法
(一)「人神」好清,「人心」好靜。
(二)「遣慾澄心」的方法
(三)眾生為什麼不能得真道?
三、《太乙金華宗旨》的修行心法
(一)《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 天心(天光寄之兩目)
(二)《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 天心(迴光之功)
(三)《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 天心(天心猶宅舍)
(四)《太乙金華宗旨》第一章 天心(純想)
(五)《太乙金華宗旨》第二章 元神、識神(本來面目)
(六)《太乙金華宗旨》第二章 元神、識神(迴光煉魂)
(七)《太乙金華宗旨》第三章 迴光守中(意守玄關)
(八)《太乙金華宗旨》第八章 逍遙訣(一念不起)
(九)《太乙金華宗旨》第八章 逍遙訣(吾道最秘者沐浴)
(十)《太乙金華宗旨》第十章 性光識光(識斷心空)
四、《道言淺近說》的修行心法
(一)「順其清淨自然」曰「勿助」
(二)「人心」絕則「道心」見
(三)勿助
(四)丹經之「玄關一竅」
(五)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
(六)道教「打坐」的方法
(七)調「後天呼吸」須「任他自調」
(八)「人心」就是第七識「末那識」
(九)毋運「思慮之神」
(十)鬼神不得而知
第四單元 「道教」的派別
一、「道教」的派別
二、「全真道」的簡介
三、「正一道」的簡介
四、「中國道教」的現況
五、「台灣道教」的現況
第五單元 「道教」的經典
一、「道書」成書的歷史
(一)商周時期
(二)春秋戰國時期
(三)東漢末年時期
(四)東晉末年時期
(五)隋唐時期
(六)宋元時期
(七)明朝時期
(八)明末清初時期
(九)民國時期
(十)近代時期
二、《道藏》簡介
(一)《道藏》的簡介
(二)《道藏》的歷史
(三)《道藏》的版本
(四)《道藏》的分類
三、必讀的「道教經典」簡介
(一)《抱朴子》
(二)《黃庭經》
(三)《悟真篇》
(四)《周易參同契》
(五)《雲笈七籤》
(六)《性命圭旨》
第六單元 「道教」的《太乙金華宗旨》
一、《太乙金華宗旨》簡介
二、《金花的秘密》
三、《太乙金華宗旨》解析
(一)第一章 天心
(二)第二章 元神、識神
(三)第三章 回光守中
(四)第四章 回光調息
(五)第五章 回光差謬
(六)第六章 回光証驗
(七)第七章 回光活法
(八)第八章 逍遙訣
(九)第九章 百曰築基
(十)第十章 性光識光
(十一)第十一章 坎離交媾
(十二)第十二章 周天
(十三)第十三章 勸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