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好評近60萬則,出版作品累積銷量逾百萬冊!
★古代文人跨時空神仙打架╳筆中江湖恩怨錄
///
「這其中,蘊含我對文學的初心,
以及不可追回的少年意氣。」——馬伯庸
《筆靈.上》
「青蓮出世,萬懺應和……」
世間有一筆塚,其主人將不同朝代古人的精魄煉為筆靈,
筆靈們寄寓文人墨客才情,各擁神力異能。
唐寶應元年,詩仙李白辭世,筆塚主人將其魂魄煉為青蓮筆,
誰想此筆承襲李白不羈性情,竟掙脫禁錮,就此不知所蹤……
到了現代,成天不學無術的擺爛大學生羅中夏,
意外被具李白才情的青蓮遺筆寄身,翻攪了沉寂已久的筆靈江湖,
各方勢力伺機而動,只為奪下那枝有呼風喚雨之能的神筆。
然而,羅中夏的第一反應卻是:「這筆,能退嗎?」
此事可沒那麼容易,說得簡單點,
只要把你殺死,一切就解決了。
據傳世上有一處能讓人活著退筆之地,
於是羅中夏只得靠著背得七零八落的李白詩,
以詩詞為咒文,筆靈為兵器,
在筆靈接連現世、敵友難辨的克難旅途中,
硬著頭皮苦尋一線生機。
而當這段旅途看似終點在即,羅中夏卻赫然產生了疑問:
他曾以為自己是掌筆之人,但究竟是他驅使筆靈,
抑或是筆靈早已譜寫好他的命運?
《筆靈.下》
「七侯畢至之日,即是筆塚重開之時。」
宋淳熙三年,一場蓄謀已久的筆戰在筆靈江湖掀起滔天巨浪,
徹底改寫了陸游、朱熹的命運,更導致筆塚毀去,無數筆靈流散……
如今為尋覓七侯蹤跡,羅中夏一行人踏上蒼括之勝,
各方勢力亦悄然齊聚,然而七侯未顯,
眾人卻先一步受困於筆塚主人排布的連環筆陣內,
而在筆陣深處,似乎藏有比七侯更令人忌憚之物?
這高陽洞的格局,是用來封印某種東西的。
拿管城七侯來做封印,那得是什麼東西?
隨著千年前過往揭開,潛伏暗中的「函丈」勢力也由暗轉明,
二次筆戰慘烈開打!會是誰能重啟筆塚,占得勝利先機?
而那「函丈」的真面目,竟然是……?
這次,命運之筆再度遞到羅中夏手中,他終於明白,
唯有直問本心,方能落筆無悔——
▍封面想說——
以盛開紙上的數朵蓮花,
象徵那管煉自青蓮居士李白,
左右羅中夏與筆塚命運的「青蓮筆」,
且運用青的沉穩與紅的鮮明,
隱喻驅使筆靈之人既須具謀略,亦能臨陣交鋒的雙重特質,
同時也以強烈色彩對比,營造筆靈江湖的詭譎波瀾氛圍。
部分圖樣細節完整,部分只勾勒外廓,
猶如主角的境界變化,從起初只能模擬其形,
過渡到最終能看透每首詩,乃至人心的真正本相。
目錄
《筆靈.上》
序 章 且放白鹿青崖間
第一章 白首為儒身被輕
第二章 總為秋風摧紫蘭
第三章 黃金逐手快意盡
第四章 昨來猶帶冰霜顏
第五章 白雪飛花亂人目
第六章 更無好事來相訪
第七章 人生在世不稱意
第八章 男兒窮通會有時
第九章 夜欲寢兮愁人心
第十章 麟閣崢嶸誰可見
第十一章 桃竹書筒綺繡文
第十二章 如今了然識所在
第十三章 當年頗似尋常人
第十四章 寒灰重暖生陽春
第十五章 此心鬱悵誰能論
第十六章 春風爾來為阿誰
第十七章 空留錦字表心素
第十八章 以手撫膺坐長嘆
第十九章 當年意氣不肯平
第二十章 日慘慘兮雲冥冥
第二十一章 雲龍風虎盡交回
第二十二章 臨歧惆悵若為分
第二十三章 浮雲蔽日去不返
第二十四章 愁客思歸坐曉寒
第二十五章 起來向壁不停手
第二十六章 伏櫪銜冤摧兩眉
第二十七章 寧期此地忽相遇
第二十八章 君不來兮徒蓄怨
第二十九章 巨靈咆哮擘兩山
第三十章 憶昨去家此為客
第三十一章 我知爾遊心無窮
第三十二章 夜光抱恨良歎悲
第三十三章 愛君山嶽心不移
《筆靈.下》
第一章 我閉南樓看道書
第二章 擁彗折節無嫌猜
第三章 使青鳥兮欲銜書
第四章 張良未遇韓信貧
第五章 五嶽尋仙不嫌遠
第六章 西憶故人不可見
第七章 彈弦寫恨意不盡
第八章 謔浪肯居支遁下
第九章 停梭悵然憶遠人
第十章 高陽小飲真瑣瑣
第十一章 海水直下萬里深
第十二章 雕盤綺食會眾客
第十三章 冰龍鱗兮難容舠
第十四章 戰鼓驚山欲傾倒
第十五章 仰訴青天哀怨深
第十六章 吳宮火起焚巢窠
第十七章 問君西遊何時還
第十八章 青松來風吹古道
第十九章 遇難不復相提攜
第二十章 龍門蹙波虎眼轉
第二十一章 廟中往往來擊鼓
第二十二章 走傍寒梅訪消息
第二十三章 武陵桃花笑殺人
第二十四章 咆哮萬里觸龍門
第二十五章 爾來四萬八千歲
第二十六章 栗深林兮驚層巔
第二十七章 如此風波不可行
第二十八章 爭雄鬥死繡頸斷
第二十九章 眉如松雪齊四皓
第三十章 飛書走檄如飄風
第三十一章 別時提劍救邊去
第三十二章 靈神閉氣昔登攀
第三十三章 儒生不及遊俠人
尾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伯庸
暢銷作家。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新人獎、駿馬獎得主。
其作品被評為沿襲「『五四』以來歷史文學創作的譜系」,致力於對「歷史可能性小說」的探索。
代表作:《食南之徒》、《太白金星有點煩》、《長安的荔枝》、《大醫》、《兩京十五日》、《顯微鏡下的大明》、《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三國機密》、《風起隴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