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脈診總論、脈診各論、臨床特殊病脈轉變三部分,以經典理論為紐帶,以臨床實用為指歸,融思想性、學術性、可讀性於一體,所論扎實具體,法度從容,特色鮮明,氣象清新,並配以姚梅齡先生講座視頻,對中醫臨床工作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促進中醫脈診學術發展亦將起到重要作用。
目錄
上篇 脈診總論
第一講 脈學源流概論
一、《脈經》以前的脈診
(一)脈診起源
(二)《黃帝內經》的脈診
(三)《難經》的脈診
二、《傷寒雜病論》的脈診
三、《脈經》及其以後的脈診
(一)《脈經》的脈診
(二)宋元明清的脈診
四、近現代脈診
(一)中醫脈診文獻的整理發掘
(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脈診的研究
第二講 脈診的價值
一、脈診是辨證診斷最重要的診察手段之一
(一)脈診是中醫關鍵的診察手段
(二)脈診是判斷疾病性質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二、脈象是瞭解人體體質的重要手段
三、中醫臨床醫生必須精通脈診
(一)中醫醫、教、研隊伍脈診水平的大致現狀
(二)學好脈診,終身受用
第三講 關於“脈症真假”及“脈症從舍”
一、何謂“脈症真假”與“脈症從舍”
二、所謂“假症假脈”,是真實而又客觀存在的疾病現象,不能主觀舍去
三、所謂“假脈假症”,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疾病本質,根本不能舍去
四、所謂“假症假脈”有時可提示更深層次的發病機理
五、脈症不符時,某些脈症可能是人體生理病理某些特殊的變異
第四講 傳統中醫有關脈診的基本理論
一、傳統中醫有關脈象形成的理論
(一)脈象形成與臟腑經絡的關係
(二)脈象形成與氣、血、陰、陽、營、衛、津、液、精的關係
(三)脈象形成與病邪性質的關係
二、傳統中醫有關脈診部位與方法的基本理論
(一)遍診法的相關理論
(二)獨取寸口的相關理論
(三)寸口分三部的相關理論
第五講 脈診操作規範
一、訂定嚴格的脈診操作規範的必要性
(一)脈診操作不規範的不良後果
(二)臨床中醫生必須養成良好的脈診操作習慣
二、脈診操作流程與操作規範
(一)操作準備
(二)操作方法
第六講 脈象分類的客觀依據
一、脈象分類的客觀依據
二、正常脈象確立的客觀依據
三、異常脈象(病脈)分類的客觀依據
(一)脈率(數、疾、遲、緩)
(二)脈律(促、結、代、三五不調、乍數乍疏)
(三)脈位(浮、沉、伏;附:反關、斜飛)
(四)脈體(大、細、長、短、曲、雙)
(五)脈力(虛、弱、微、實、彈指、無脈、無根脈)
(六)脈勢(滑、澀、弦、緊、硬、軟)
(七)複合脈(革、牢、洪、動、芤、浮大中空、濡、散、靜、不靜、上盛下虛、下盛上虛)
第七講 脈象大致定量分級與脈象記錄格式
一、脈象大致定量分級
(一)脈象一般性的定量分級
(二)脈象特殊的定量描述
二、脈象記錄格式
(一)記錄順序
(二)脈象規範記錄格式的解讀與價值
中篇 脈診各論
第八講 脈診各論概說
一、正常脈象
(一)正常脈象的基本特點
(二)正常脈象的正常波動與變化
二、病脈概論
(一)什麼是病脈
(二)以“脈象形成機理”代替“脈象主病”的緣由
(三)病脈“形成機理”的內涵及其排序
三、脈象形成機理的鑒別方法
第九講 脈率異常類脈象
一、數脈
二、疾脈
三、遲脈
四、緩脈
第十講 脈律異常類脈象
一、代脈
二、結脈
三、促脈
四、乍數乍疏脈
五、三五不調脈
第十一講 脈體異常類脈象
一、細脈
二、大脈
三、短脈
四、長脈
五、曲脈
第十二講 脈位異常類脈象
一、浮脈
二、沉脈
三、伏脈
第十三講 脈力異常類脈象
一、實脈
二、彈指脈
三、虛脈
四、弱脈
五、微脈
六、無脈
七、無根脈
第十四講 脈勢異常類脈象
一、滑脈
二、澀脈
三、弦脈
四、緊脈
五、硬脈
第十五講 複合脈
一、浮大中空脈
二、革脈
三、牢脈
四、洪脈
五、動脈
六、芤脈
七、濡脈(附:軟脈)
八、散脈
九、不靜脈
十、上盛下虛脈
十一、下盛上虛脈
下篇 臨床上幾種特殊病脈的轉變
第十六講 幾種特殊病脈轉變的診斷意義
一、脈驟停
二、脈出
三、脈沉見起
四、脈轉大
五、脈轉小
六、脈轉短
七、脈轉不靜
八、脈轉不柔和
九、脈緊實轉微
十、弦轉軟
十一、脈濡轉緊
作者介紹
姚梅齡,江西中醫藥大學岐黃國醫書院原院長,汀西中醫藥大學姚荷生研究室原主任,江西中醫藥大學特聘教授,江西省名譽名巾醫,全閏名老巾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中醫內科學博士生導師,從事臨床共作近50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脈學等中醫多個領域的理論和技術創新頗多;近20年來朋純中藥治療了不少公認的“不治之症”和疑難疾病,其中對於20餘種現代醫學認為不可能被根治的疾病,所接診患者中超過半數已痊癒,對急性發熱性及感染性疾病的療效尤佳。
近期內重點開展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內科疾病所致癱瘓、乾燥綜合征、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皮肌炎、憂鬱症、自閉譜系障礙、銀屑病以及發熱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門診診治。除臨床、教學之外,還悉心鑽研、骼理其父親姚荷生教授(江西中醫學院終身名譽院長)的遺稿達15年之久,使理論及臨床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主要研究領域有:①“證”的實質與五大辨證綱領統一;②疾病分類學;③中醫鑒別診斷學;④表證證治;⑤三焦腑病證治;⑥中醫學術發展史;⑦中藥煎煮規範;⑧中醫診療程序規範;⑨脈學。姚梅齡本人發表學術論文17篇,代表論著有《中醫古醫籍提要》《臨證脈學十六講》《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實用手冊》等,主持整理出版的有《姚國美醫學講義合編》《髒象學說與診斷應用的文獻探討——腎臟》《髒象學說與診斷應用的文獻探討——脾臟、肝臟、肺臟》《巾華中醫昆侖·姚罔美卷》,即將出版新書籍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