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神與超幽(共兩卷)

,

作者:蔡志祥

出版社:中華

ISBN:9789888572823

$86.20

產品號碼: 130341 貨號: 9789888572823 分類: , 標籤: , , , ,

  對一般香港人來說,「醮」是一個通過道士、和尚的媒介與鬼神溝通的大規模祭祀活動。醮祭的種類繁多。在香港,除了吉澳、高流灣及塔門等地稱為「安龍清醮」外,大部分的醮都稱為「太平清醮」。「太平清醮」或「安龍清醮」都是一種保平安的「祈安醮」,統稱為「打醮」。香港的打醮一般是定期舉行的。最短的周期如在長洲,每年舉行一次。最長的是上水和大網仔,每六十年舉行一次。

  本書作者蔡志祥教授從1979 年開始考察香港各地的清醮活動,在這將近四十年間,他既是清醮的民族志記錄者,同時是社會文化的思考者。本書是對其四十年研究歷程的一個記錄。

  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以香港不同地區舉辦的清醮儀式為切入點,說明民間宗教和傳統宗教節日與地方社群的關係,探討中國民間宗教的普同性、差異性和變動性,並嘗試探討宗教儀禮的功能和象徵意義,如何因地域社區內的移民和都市化過程而產生變化。

  下卷「1980 年代香港新界清醮的影像民族志」,主要以1980 年代作者在香港新界地方觀察的四個太平清醮為切入點,探索在攝影器材多元化、照片數碼化以前,影像可以怎樣輔助在田野中的研究,並討論研究者可以怎樣通過影像,從比較的角度,理解周期性的儀式節日的延續、調整和變化。

 

目錄

上卷:《酬神與超幽(上卷):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
致謝
圖表目錄
序章
圖輯
第一章 節日、民間宗教和香港的地方社會
第二章 鄉村社會組織與生活:以西貢和粉嶺為例
第三章 醮:社區和儀式專家的節日
第四章 地域組成的原理:從醮榜看地域社會的親屬關係
第五章 族群關係:長洲島的神廟、節日和社區
第六章 節日和生活的界線:醮和香港鄉鎮的邊緣和空間格局
第七章 歷史記憶與英雄祭祀:香港的移民、定居與糾紛的傳說
第八章 正統的競逐:制度化宗教與鄉村的清醮儀式
終章 時間、變遷與視野
後記
附錄
附錄1 香港鄉村建醮的社區
附錄2 地方誌記錄的祖先祭祀
附錄3 厦村鄉約太平清醮的儀式
附錄4 1984 年厦村鄉約太平清醮神棚上之各神位
附錄5 1979-1998 年間在香港道教聯合會出版的年刊《道心》中報道的圓玄學院的主要活動
附錄6 青松觀建觀道長侯寶垣參與之法會
附錄7 本書著者關於香港節日的論與述
參考文獻

下卷:《酬神與超幽(下卷):1980 年代香港新界清醮的影像民族志》

第一章:正一清醮儀式的內在邏輯
第二章:一處鄉村一處例
第三章:正統的競逐:全真儀式
第四章:儀式與文化遺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志祥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華人社會的節日與民間宗教、近代中國的家庭與宗族、中國商業史及華南及東南亞華人社會。著作包括《打醮:香港的節日和地域社會》;〈出閣:1850-1950 之間潮汕僑鄉社會的婦女〉、〈親屬關係與商業:潮汕家族企業中的父系親屬和姻親〉等專書及文章,以及編著《許舒博士所藏商業及土地契約文書:乾泰隆文書》I 及II(合編)、《儀式與科儀:香港新界的正一清醮》(合編)、《迷信話語:報章與清末民初的移風變俗》(合編)、《延續與變革:香港社區建醮傳統的民族誌》(合編)、《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合編)等書。

 

出版地

香港

出版日期

09/12/2019

印刷

單色印刷

版別

初版

裝訂

平裝

語系

繁體中文

頁數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