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山海經

,

ISBN:9789571438672

$15.75

1 件庫存

產品號碼: 189346 貨號: AA71438672 分類: , 標籤: , ,

《山海經》可以說是上古時代一部小型的百科全書,全書雖然只有三萬多字,內容涉及地理、天文、氣象、動植物、礦產、醫藥、水利、宗教、神話等等。共分十八卷,前五卷簡稱〈山經〉;後十三卷本無專名,因其以海外、海內各經為主,故名之為〈海經〉。

《山海經》的內容涉及原始社會末期和階級社會初期的環境景況,記錄了豐富的遠古神話傳說,保存人類早期記憶的資料。例如與自然界有關的「燭龍」、「燭陰」,就是用神話形式描述極地的極光現象;壽麻人「正立無景」則是對太陽運行規律的反映。古人當時科學知識尚不成熟,對自然界變幻莫測的現象,既驚異又恐懼,以為冥冥之中必有神靈主宰,於是編造出一個個的故事來解釋。書中描繪的人事物奇妙且有趣,引領我們進入了廣大山河的美麗世界,和古人豐沛的想像力一同翱翔。

導 讀

《山海經》可以說是上古時代的一部百科全書,全書只有三萬多字,內容涉及地理、地質、天文、氣象、動物、植物、礦產、醫藥、水利、考古、人類學、海洋學、科技史、民族學、宗教、神話等等。全書共分十八卷,前五卷合稱為〈五臧(藏)山經〉,又簡稱〈山經〉,按全書次序,即第一,〈南山經〉;第二,〈西山經〉,第三,〈北山經〉;第四,〈東山經〉;第五,〈中山經〉。後十三卷本無專名,因其以海外、海內各經為主,故名之為〈海經〉,按全書次序,即第六,〈海外南經〉;第七,〈海外西經〉;第八,〈海外北經〉;第九,〈海外東經〉;第十,〈海內南經〉;第十一,〈海內西經〉;第十二,〈海內北經〉;第十三,〈海內東經〉;第十四,〈大荒東經〉;第十五,〈大荒南經〉;第十六,〈大荒西經〉;第十七,〈大荒北經〉;第十八,〈海內經〉。

《山海經》以地理為綱,特別是〈山經〉基本上是一部反映當時真實知識的地理書。但由於書中所記山川大部分不見於漢晉以來記載,難以指實其地理位置,所以其記載的地域範圍到底有多大,四方極遠處達到什麼地方,長期以來一直是古今中外學者爭議的問題。根據譚其驤先生的研究,〈五藏山經〉所記大方向基本是正確的。就某山在前一山的某向而言,多數是稍有偏差,基本正確。而所載里距數,則可信程度很差,各山間里距多少,一般都不正確。至於經末里距總數,則與實際距離相去更遠。學術界一般認為,譚其驤先生的這些論斷,是持之有據的。

關於海內、海外的分野,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海,故稱國境以內為海內,國境以外為海外。有的研究者認為,《山海經》所涉及的地域遠達當今的朝鮮、日本、俄羅斯、蒙古、阿富汗,甚至到達北美洲、中美洲。對此本書在注釋時不加討論。

關於《山海經》中的地名所指,學界多有爭議,如「招搖山」,有人認為是當今的狼阡喀巴布山,有人認為在今廣東連縣,還有人認為是今廣西興安縣的苗兒山;「麗水」,有人認為是「源出連縣北方山的連江」,有人認為麗水就是廣西的灕江。對此,我們一般不作地理考釋,但對於某些有確論或屬於俗信的地名,我們也加以適當的注釋,如〈西次四經〉「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加注:「崦嵫山,在今甘肅天水市西。傳說是日入之處。」

關於《山海經》中一些名物記載,我們在注釋時分別情況加以處理。如〈西山經〉符禺之山:「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文莖」的形態已在正文中有解釋,就不再注釋。又如〈西山經〉松果之山:「灌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銅。有鳥焉,其名曰螐渠,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其中的「螐渠」也不再注釋。而對於原文中沒有描寫其形態的名物,則加以注釋。如〈西山經〉小華之山:「……其陰多磬石,其陽多琈之玉,鳥多赤鷩,可以禦火,其草有萆荔,狀如烏韭,而生于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其中的「磬石、琈之玉、赤鷩」,我們都加了注釋。

關於《山海經》的著者,學界一般認為當是集體編述而成,其成書年代許多學者認為是戰國時代。但成書年代與書的內容不是一回事,《山海經》的內容涉及原始社會末期和階級社會初期的社會、地理、經濟、物產,此外還記錄了豐富的遠古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保存了人類早期記憶的豐富資料。例如與自然界有關的「燭龍」、「燭陰」之說就是用神話形式描述極地的極光現象,壽麻人「正立無景」則是對太陽運行規律的反映。古人生產力低下,知識貧乏,對自然界變幻莫測的現象無法理解,既驚異又恐懼,以為冥冥之中必有神靈主宰,於是就編造出一個個荒誕的故事來解釋宇宙間的祕密。但這只是原始先民低下的認識水平的反映,並不一定是為了欺騙別人而編造的謊言。因此,對於《山海經》中的這些記載,要用「原始思維」去看待,不能膠柱鼓瑟,以今律古。

《山海經》中有許多奇異動植物的描寫,這些描寫未必就是憑空捏造。書中多有把動植物佩帶在身上可以預防疾病的記載(如〈南山經〉鵲山「迷穀,佩之不迷」,「育沛,佩之無瘕疾」),並非空穴來風。據說在地中海某個島嶼上的部落居民,常年佩帶一種香囊,因此很少患感冒。古代嶺南就有用鹿角當佩藥使用的習俗。至於蛇有翅膀可以飛翔,某種動物的叫聲像另一種動物的記載,也不一定是純粹的想像。報載,新加坡有一種天堂樹蛇,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滑翔在空中。這種蛇不僅可以游泳、爬樹以及在地面上滑動,還可以從一定高度上躍起,通過擺動身體從而滑翔一定距離。近有克隆豬叫聲像鴨子的報導。又四川都江堰發現一種白色有殼蜘蛛,殼面有如人面,眼、嘴、眉俱全。(《南京晨報》二○○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二十二版)。

《山海經》中有許多古代科技發明的記載,如少皞的後代般創制了弓和箭。炎帝後代鼓和延創造製作了鐘,還創制了樂曲和音律。帝俊的後人巧倕發明百工技巧,晏龍創制了琴和瑟這兩種樂器,番禺創造了舟船,吉光發明用樹木做成車子。還有后稷發明播種百穀,叔均發明用牛來耕田犁地,等等。這些記載不一定是信史,但古代部落首領以及後來階級社會中的帝王往往也是科學技術的發明者卻是不爭的事實。湖北曾侯乙墓考古發掘隊隊長譚維四在所著《樂宮之王》中指出,曾侯乙(姓姬名乙)不但是姬姓曾國國君,也是一位通曉音樂、天文曆法和冶金鑄造技術的傑出科學家。

冷僻字的讀音已在正文中注出,在注釋和語譯中就不再注音,其讀音可參照正文中的注音。

《山海經》的語言並不嚴密、準確,不論是用詞、句子表達還是話語連接,都每有不準確乃至矛盾、舛誤或不可理解之處,如「北單之山」既「無草木」,又「多蔥韭」,豈非矛盾?「西次三經」之「峚山」一節,言及「瑾瑜之玉」,「天地鬼神,是食是饗」,這該如何理解?至於「山經」,各篇篇末對所經之山總數的統計,則往往對不上;「海外南經」中指示詞「其」也往往使人不明所指。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往往難以深究。我們只能照錄照譯。凡此種種,還請讀者鑒諒。

本書原文以袁珂先生《山海經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七月版)為據,版本校勘及注譯方面也對袁珂先生的校注本多有參考。在注譯過程中,我們還參考了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輯的《「山海經」新探》(四川省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出版)中諸位學者的學術論文,謹向袁珂先生及各位學者表示誠摯的敬意及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