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講建築:當城市、人文、自然遇上建築

,

作者:陳翠兒, 陳晧忠, 李培基, 潘緻美, 盧宜璋, Csir, 張永雄

出版社:三聯

ISBN:9789620447501

$52.00

產品號碼: 148019 貨號: 9789620447501 分類: , 標籤: , , , , , , , , , ,

  建築的最終目的是為人而建,以人為本。
  正是懷著創意和為人設想的構思,建築師設計出
  立體的住宅社區、建在岸邊的浴室、懸浮半空的書架、
  展現生命循環不息的陵園、桃花源裡的美術館、
  機場裡的森林、會呼吸的大樓……

  丹麥政府在建築政策中提及:「建築為人。建築是我們生活的框架,它的價值觀和理念在影響著我們。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它表達人在此時空存在的意義。優秀的建築能提供給個人及集體上成就我們理想的環境。」

  香港建築中心帶領讀者領略世界各地的精彩建築,並分為三部分,探討建築和城市規劃如何改善人類生活,建築與人文、藝術的關係,以及建築如何回饋自然,達至環境友善。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前言
城市設計與精神健康
如何欣賞建築

我們生活的框架
1. 華富邨與廖本懷
2. 穗禾苑與木下一
3. 宜居城市的最低空間保障
4. 擁抱多元文化的丹麥社區
5. 建築無限快樂的立體社區
6. 垃圾焚化爐成為城市地標?
7. 丹麥的建築政策︰以人為先
8. 「建築遇人」︰把建築教育帶進學校
9. 城市是屬於市民的
10. 挪威森林中的監獄
11. 圖書館是芬蘭的人文地標
12. 芬蘭的建築設計比賽
13. 岸邊的芬蘭浴室
14. 沒有高利潤的公共交通樞紐建築
15. 從花園城市走向花園中的城市
16. 清溪川與元朗行人天橋的反思
17. 展現民主自由的有機建築

人文關懷的風景
1. 瀨戶內海島嶼的重生
2. 櫻花陵園,生死啟悟
3. 生死紫花間的佛像頭「頭大仏」
4. 城市裡的一塊紅色地毯
5. 鹿特丹文化廣場的啟示
6. 煙廠裡的場所精神
7. 匯聚人文閱讀的文藝旅館
8. 奧斯陸的岸邊舞台
9. 超越宗教的清真寺
10. 落葉歸根:貝聿銘與家鄉之約的起點
11. 911事件無止境的沉思地
12. 圍牆倒下:梳理兩段歷史記憶
13. 戰爭與暴力後:大地的傷口
14. 建在歷史遺蹟上的圖書館
15. 與時並進的圖書館
16. 懸浮在半空的書架
17. 柳暗花明:桃花源裡的美術館
18. 文化藝術中心的山、海、城

回饋自然的設計
1. 神秘面紗下的伊朗建築
2. 伊朗建築之「水」
3. 伊朗建築之「風」
4. 自然的建築︰見山已不是山
5. 隱於森林的圖書館
6. 摩星嶺上的懸浮建築
7. 被植物包圍的綠色酒店
8. Argos酒店愛的故事
9. 轉廢為能的發電廠
10. 山水之間的節氣建築
11. 在田中央:蘭陽建築
12. 都市雨傘:森林裡的大棚架
13. 新加坡機場裡的穹蒼森林
14. 具生物氣候特性的建築設計
15. 會呼吸的建築:融合自然的設計

結語
新冠肺炎的世界啟示錄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翠兒建築師 (Corrin Chan)

  現任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香港建築中心主席(2015-2019),世界聯合書院加拿大皮爾森學院(Pearson College)及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城市設計碩士,回港後成立AOS. Architecture。希望以建築工作為人、社會和環境增值。Corrin 是「十築香港」、「香港百年建築」、「築自室」「建築師的見觸思」的籌委主席。除了建築工作,還參與建築設計教學、策劃建築展覽、專欄撰文、出版建築書籍、擔任電台客席主持、策劃建築之旅。仍在學習以微笑活在當下,做認為重要的事情。

陳晧忠建築師 (HC Chan)

  生於香港,70後的中年人。1999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建築系,是當年唯一一位文科男生入讀建築學士及碩士課程。香港註冊建築師,從事建築設計、建築項目管理20年。香港建築中心董事局成員之一,籌辦香港不同社區的建築導賞團,作為都市導賞員(Founding Docent),讓市民大眾、不同團體機構更能認識我城的歷史文化、城市變遷和新舊建築 。在《晴報》專欄「筆講建築」撰寫文章,闡述不同城市的建築特色、歷史文化、人文氛圍和規劃願景。也於《信報》專欄「建築思話」撰文發表對政府現行土地、房屋政策及城市發展的意見和建議。自2015年,任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建築設計高級文憑和學位課程兼職導師,抱著青出於藍的使命,在工作領域上傳承經驗,和教育層面上傳授知識。

李培基建築師(Kevin Li)

  畢業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香港註冊建築師。2017年起在香港建築中心擔任義務秘書,期望藉此推廣建築,讓公眾人士可以較全面的去欣賞建築。透過參觀、討論、調查、研究和紀錄,了解一件建築作品背後所隱藏著的故事;在磚、石、混凝土、鋼筋和玻璃等不同材料的配合下,反映出當時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環境,鑑古知今。

潘緻美建築師 (Anika Poon)

  工餘時間喜愛藝術創作,亦積極參與各類社區活動,曾經參與多個公共藝術項目的展覽。建築經驗涵蓋綜合用途發展項目、大型購物中心、學院設計等多個領域,更屢獲國際獎項,創作高品質建築的能力廣受認同。工作以外亦熱心參與各類義工事務及公共建築設計,對於社區營造設計不遺餘力,認為建築設計創作不單從藝術角度出發,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所得同樣重要。

盧宜璋建築師 (Adrian Lo)

  深信建築是「以人為本」的,常透過報章專欄和電台節目跟大家分享建築的點滴。熱愛建築及其他領域的設計,獲獎包括:倫敦國際創意大賽、意大利 A''設計大獎、巴黎Novum設計大獎(Novum Design Award)、日本好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參與香港建築中心及專業團體多年,曾擔任香港建築師學會內務委員、會報編輯和青年事務委員會聯席主席等,希望把人和建築拉得更近。

Csir

  長期游離於「做嗰行厭嗰行」與「捍衛建築尊嚴」之無間地獄中,奢望以其建築作品反映時代脈搏、人文信仰和精神文明,幻滅於形式主義、商業醬缸和自身能力。心繫現代主義之簡約,情迷跨世代Mix and Match自由革命,不能承受社會對美的輕。入行廿年,致力避免成為離地專業人士,在放棄與堅持、冷淡與熱情中尋覓建築與人生意義。

張永雄博士 (Eric Cheung)

  自小喜愛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包括繪畫、平面設計、攝影等。求學時期,對中外古今的建築藝術深感興趣,最近,嘗試多了解香港的舊建築。當下從事建構生命質素的教育研究。在香港受教育,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

編者簡介

關於香港建築中心

  人為建築.建築為人
  建築通識.全面鑑賞
  環境保護.文化凝聚

  香港建築中心於2006年在建築業界支持下成立,是一個以市民大眾為服務對象的慈善機構,旨在建立一個能讓本地建築與大眾互動、接觸的平台,透過舉辦「教•建築」、「遊•建築」、「講•建築」、「行•建築」、「友•建築」及「建築平台」等活動,鼓勵公眾從不同層面欣賞建築,增加市民對建築文化藝術及環境的認知和了解。

  建築是反映地道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不同時期的建築見證了社會核心價值,亦反映社會上不同年代產生的各樣改變,從建築入門追溯文化根源、尋找身份認同的珍貴遺產。通過建築業界與市民攜手,共建更美好的都市,優化我們的家園。
 

出版地

香港

出版日期

02/26/2021

印刷

全彩印刷

版別

初版

裝訂

平裝

語系

繁體中文

頁數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