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餘地:兩個難搞的人搞出了兩把後現代刷子 Bion =? Beckett

,

$33.00

  當年貝克特和比昂相遇,使用精神分析象徵來做彼此的連結,本書為您導讀他們的作品與理念。

  ◎比昂的理論是以精神病患者和後設心理學作為分析基礎,但現有的術語無法說明他的經驗,因此後來引進中世紀的神祕宗教語彙,而這有些接近禪宗的論點。

  ◎貝克特於1969年以戲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天才地用語言的音樂性、光影的對比性、空間的侷促性,勾勒出比昂的「beta元素」。

  ◎讓我們一起探求貝克特和比昂對人類原始心智、潛意識溝通、存在意義和本質的看法,他們的作品在在解構了我們習以為常的建構,但卻化作浩瀚的大海,充滿謎和解答。

  如果在出生前、待在母親的子宮裡就有記憶,那會是怎麼樣的故事?
  而出生後,更多的碎片像隕石般射進原始的心智中,
  這一切,比昂稱之為「beta元素」。
  beta元素紛之沓來,疊放在潛意識中,那是沒有語言和文字的史前時代,
  也無法像原始人一樣在壁洞留下刻痕和「圖畫」,
  那我們到底要如何演繹?

  如同禪宗,要說明他們體會到的人性奧祕時,言語是窮困不足的,
  因此以「公案」的故事型式,做為「參公案」的方法學。
  我們借用比昂和貝克特間的故事,
  以及他們的理論或劇本的某些經驗做基礎,
  讓我們一起來參這個人性之謎,
  在精神分析方面甚至不必然只是要談比昂的理論,
  而是讓我們和朋友們一起聯想,
  看我們能從這些故事和劇本,以及一些些理論裡,
  可以有更多的相互激盪的想像為主。

目錄

序文:
.薩所羅蘭的神話/許瑞琳
.深耕與多元/莊麗香
.寬闊無垠的事物本質的思辨/蔡昇諭
.從兩個人到十六個人/王盈彬

開場白(蔡榮裕)
《等待果陀》:關於虛空,如何呈現?(邱錦榮)
《等待果陀》心死後:搞不淸楚比昂,沒有關係(王明智)
誰是比昂?(與談人:葉曉菁)
《等待果陀》就是餘生:搞不懂貝克特,沒關係(陳瑞君)
等待與思考(與談人:李芝綺)
《等待果陀》走過絕處:兩個難搞的人莊嚴地活著(陳建佑)
黑暗中的光(與談人:許瑞琳)
《等待果陀》轉身是餘地:今晚不會來,但明天一定會來(王盈彬)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與談人:翁逸馨)
《終局》:尋找「不可知、不可得」的O(邱錦榮)
《終局》荒原:結束了,已經結束了(黃守宏)
從「不懂」開始,向「不懂」走去——終始、死生、與荒謬的隨想(與談人:徐溢謙)
《終局》絕地:快要結束了,應該快要結束了(劉玉文)
從荒謬難解處擠出一道光(與談人:郭淑惠)
《終局》異境:結束在開始時就出現了,然而還在繼續(劉又銘)
經歷過死亡的原初心靈,繼續下去是為了找回O或神話(與談人:莊麗香)
《終局》殘酷:走出這裡,就是死亡!(蔡榮裕)
走出終局的房間,牆內牆外,你又看見些什麼?(與談人:蔡昇諭)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邱錦榮

  臺灣大學外文系名譽教授
  前臺大文學院副院長
  前臺大外文系系主任
  前臺大國際學術交流中心主任
  曾擔任臺灣莎士比亞學會會長
  「世界莎士比亞書目」國際委員會通訊員

  【薩所羅蘭】的成員密切合作,走在精神分析的心理風景裡,和文學、藝術、戲劇、電影、人類學等密切交流。我們不是只談論診療室的工作場景,我們更是「回到佛洛伊德」,回到他當年草創精神分析時,在各種資源裡尋找語言,來描繪臨床所經驗的想像和情感等。我們是精神科專科醫師和心理師的組合,目前有資深成員「薩所羅蘭的山」,和年輕協力者「薩所羅蘭的風」。

  【薩所羅蘭的山】
  陳瑞君、王明智、許薰月、劉玉文、魏與晟、陳建佑、劉又銘、謝朝唐、王盈彬、黃守宏、郭淑惠、蔡榮裕

  【薩所羅蘭的風】(年輕協力者)
  李宛蓁、魏家璿、白芮瑜、蔡宛濃、曾薏宸、彭明雅、王慈襄、張博健、劉士銘
 

出版地

台灣

出版日期

03/01/2023

印刷

單色印刷

版別

初版

裝訂

平裝

語系

繁體中文

頁數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