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的數量過於龐雜,該如何從中擇優汰劣?
本書由伊頓公學校長和劍橋大學院長聯合編撰,
受到英國各院校廣泛好評,令莘莘學子手不釋卷!
堅強果決、勇往直前、是非分明、虛懷若谷……
透過多個領域的代表人物,傳達14種高貴的性格特質
▎蘇格拉底:人類本身才是我們最應該研究的對象
【對萬物抱持質疑,哪怕因此惹禍上身】
「我找到一位享譽盛名的智者,他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才剛開始和他攀談,我便覺得他並不聰明,可是別人都認為他很聰明,而且他仍然自認比旁人聰明,於是我試圖向他解釋其中原委,結果招來他和在場聽到談話的幾個人的憎恨。」
【樂於承認自己的無知,聆聽五花八門的答案】
蘇格拉底把哲學研究從天上拉回到人間,他引導人們研究人類心智的各種現象,而不是那些有限的自然哲學知識。無論是在集市還是競技場,只要是人流聚集的公共場所,他都願意與人探討一些簡單直白的問題,任何人都有權自如應答,他再拋出問題……討論就如此進行下去,直到對方承認自己完全沒辦法回答一個如此簡單的問題。他讓眾人思考習以為常的問題,從而產生全新的見解與認知。
▎米開朗基羅:不需要任何色彩,便能盡顯畫面的主題
【任性中帶點幽默,憑藉專業擊退無知的局外人】
有一天早上,米開朗基羅正在工作,而前來視察的一名教廷官員在旁邊開始自以為是地指指點點。米開朗基羅埋頭描繪著畫面右下角地獄之火中的人物。官員一轉身,他就在那裡畫了一個很像官員的人物。
【擇善固執的藝術家脾氣,連教皇都要禮讓三分】
恢弘的畫作需要日復一日地仰面勞作,不停地把膠畫顏料塗在穹頂上。米開朗基羅經常受到各種干擾。教皇總想查看一下工作的進展,然而藝術家的脾氣卻針鋒相對。他說,「您若打開那些帷幔,我馬上離開羅馬。」教皇只好尊重他的意願,聽之任之。教皇第一次看到畫作時,對整體灰暗的色調很不滿意;他更喜歡金碧輝煌的效果,至少畫中的人物應該放出金光。「教皇陛下,」米開朗基羅回答,「這些人都是普通人,他們才不會穿金戴銀呢。」
本書特色
本書為亞瑟.本森任職伊頓公學時所著。礙於有限的課堂時間,教師往往難以確保授課內容比例協調,同時滿足每位學生的求知欲。而人物傳記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捕獲讀者的注意力,但不免又有內容過於複雜、語言晦澀難懂等問題,為此作者多方面收集資料整理成冊,盼能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在和樂的氣氛中增廣見聞。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雅典人蘇格拉底
第二章 穆罕默德
第三章 格萊福的聖伯爾納鐸
第四章 吉羅拉莫.薩佛納羅拉
第五章 米開朗基羅
第六章 嘉祿.鮑榮茂
第七章 法蘭索瓦.德.芬乃倫
第八章 約翰.衛斯理
第九章 喬治.華盛頓
第十章 亨利.馬丁
第十一章 阿諾德博士
第十二章 李文斯頓
第十三章 戈登將軍
第十四章 哈羅德達米盎神父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亞瑟.本森(Arthur Benson,1862~1925)
英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作家,劍橋大學莫德林學院的第28屆院長。曾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並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的莫德林學院講授英國文學,先後出任格雷欣學校校長和莫德林學院院長。雖然身患躁鬱症,本森仍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和多產作家,詩歌和散文著述頗豐。他在人生最後的20年間每天堅持寫日記,總字數高達400萬,為世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思想遺產。
赫伯特.泰特海姆(Herbert Tatham,1861~1909)
英國教育家、作家、伊頓公學校長,英國公學教材委員會成員。出生於米德爾塞克斯郡帕丁頓,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畢業。代表作:《雪中的足印》(Footprints in the Snow)、《叢林駿馬》(The House in the Wood)、《曼菲爾德的三個心願》(Manfred's Three Wishes)等。
譯者簡介
張宏佳
專職翻譯。
陳海涓
專職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