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六年 第二部熟成詩集
穿越萬籟 熠熠閃亮降生
《原光》獲得第十屆楊牧詩獎,以得獎詩集為主軸,加上部分新增作品。詩集奇異地結合德語哲學的分辨層次,又複曡古典音樂,微妙起伏變化的旋律。全書以探問「時間」作為開端,試圖勾勒時間的輪廓,也是朝向「不可言說之物」的搜索。詩人發展了一個把握世界的奇特角度,令人願意「住進去」不斷停留徘徊,十分迷人。
二十歲出版第一本詩集《灰矮星》的柏森,一直以來反覆思索、關切的命題就是「時間」。《灰矮星》時期直指詩是時間消散在墜落的光年之外,而多年歷練之後再度完熟把玩時間與生命之間的神祕連結,推出最新這部題獻給馬勒的詩集。詩人在創作過程中正好大量聆聽馬勒的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意外地發現關於以「人在生命中抵抗時間,靈魂是永恆不變」的主軸相似。第四樂章的原光(Urlicht)用法國號揣摩出一絲純然光線的照耀,使人獲得救贖,也在這之中朝向某種精神的昇華。而在樂章靜謐的尾奏之後,迎來了終樂章的復活。這讓詩人感到共鳴,也感到歸屬。於是借「原光」為詩集定名,並在詞題謹獻給馬勒。
如此一部充滿哲思和對時間探問思索的詩集,卻絕不令人費解卻步,因《原光》仍是青春剔透,恰如同為馬勒之友的朱和之在推薦文中寫道:「這是一把青春的花束, 關於愛,關於光(及其隨形之影),關於心,著迷於音樂、夜晚與睡眠,始終有風在夢境和清醒間穿行不絕,並和雨水海浪嬉戲。」
詩人吳懷晨也洞悉了《原光》的繁複結構,如一整座管弦樂的迴盪:「詩作中海、童年、神三者旋繞同出:海上有神,搖晃讓人皈依想懷抱的神,於是,童年才得以混沌誕生。印象的白日夢國度裡,柏森的童年既天真,但又能瞬間湧現宇宙形上學。這樣的詩思,在《原光》詩行中俯拾皆是,實則展現了柏森詩作的深刻。」
名人推薦
吳懷晨、朱和之 專文評讚
王榆鈞、李進文、李蘋芬、阮慶岳、陳育虹、翁文嫻、孫梓評、曹馭博、煮雪的人、鄒佑昇、楊澤、楊智傑、鄭琬融、鴻鴻 發光推薦 (照首字筆畫順序排列)
柏森的詩如稜鏡,折射出她音樂、詩與生活的三位一體。伴隨著馬勒、舒曼、德布西,音樂的色彩與層次,淨化了涵藏的欲望與苦楚,帶來對於生命與消逝的體悟。方思以降,我們終於有了又一位滿盈音樂感官與知性的美妙詩人。──鴻鴻(詩人)
閱讀《原光》的過程,是一趟參與「召喚」的過程。召喚初始且尚未固著的自我、召喚心之原型、召喚善與靜、召喚經驗與記憶的前意識……
柏森嘗試以音樂品質寫詩,用音響和回聲探勘靈魂的深度。她思索時光、輕觸微物、嚮往純粹,筆端既智性又柔情,敏魅幽微的文字,自成一個有機生態。情感不囿於傳統培育方式,觀念不拘於常規調性。
柏森握有一把可變的「鑰匙(詞語)」去「開啟(傳達)」不可言傳之物或難以述說之情緒。她從容地行走於語字邊緣,且邀請讀者一起危險、一起穩住,慢慢走,走得夠遠,所有的邊緣都會連接世界。──李進文(詩人)
光是直線前進,是無處不在,唯有在遇上遮擋或強弱變化時才得以被觀測。柏森的詩便是再三地創造了那樣的邊界,在生命與生活之間,在浪漫與哲思之間,所思遍及自我、性別、歷史。他的在極致地細膩中雕刻,而寫詩所發出的敲擊聲,便是他替世界籌演的最好的彈奏。──鄭琬融(詩人)
一再復歸於安靜,只是柏森詩的表象。他直指旁觀是一種虛構,身而為人,唯有涉事得以回答所有疑問。詩是初始的零,一切的肇端,以有限示意無限。為此,詩人迂迴的逼近意義之核心,反覆詠嘆,超越詞語的組織慣性。其試煉在於,如何以錯綜的互文性、高度抽象化的語言包羅萬象,甚至從瞬間中發現永恆。——李蘋芬(詩人)
「祂熾盛的光線正四處寫著祂的名字。我不能張開眼睛。」
「太陽、月亮、骨上的磷光、聖艾爾摩的火;我們正在一切可見光之間安然無恙。祂不在這裡。」
「我仍看得見有光游移。」
「張開眼睛吧!則你眼睛漆黑的部分削弱光線,琥珀色的部分轉化光。」──鄒佑昇(詩人)
《原光》是一本透過詩來研究「時間」的成果報告。其中展現了柏森的思想底蘊,以及透過詩來進行思維活動的深刻軌跡——我們彷彿看見了,詩人奧登在島嶼上發現的那道光。 ──煮雪的人(詩人)
悠揚而純淨的聲音,在虛空中獨自地編織彩虹,是對愛與信念的堅持。會想到里爾克凝視與聆聽神秘事物的姿態,程抱一如此形容:「他勸愛者超越被愛者,投身無限止的想望。面對恐懼與傷痛,他感應碩大的不可知的存在。」──阮慶岳(作家)
詩集奇異地結合德語哲學的分辨層次,又複曡古典音樂,微妙起伏變化的旋律。多次向馬勒致意:「交響樂必須包含萬物」。詩人說:「微物觀察是一種美德」。於是,詩集整個是「音樂」丶「時間」丶「流動」,在細微中,在感覺中、在獨特的品味中向世界連結。這樣的日子,生活,能令我們讀詩時整個停下來。詩人發展了一個把握世界的奇特角度,這是新鮮的華人主體性之重整嗎?總之,這些詩令人「住進去」,願意不斷停留徘徊。──翁文嫻(詩評家)
目錄
【推薦序】無盡殘響中的詩學 ◎吳懷晨
【回響】一則晶瑩的神話◎朱和之
【名家推薦】
【受獎詞】觀測時間的方式
序詩:墓碑前,小號的吹奏
輯一、淨沐之水
散策
昨日曾是摯愛
苦想的繆思
談及消逝
野火
花園
在林間
苔蘚
論時間
夢
鄉愁
日落大道
輯二、唸禱
催眠
果的內觀
一些詼諧
源泉
小華爾滋
平行故事
在零散中想像
生活拖曳影子
如此九月便開始兜風
靜止如聖詠
視線盲區
和可衡量與不可衡量的摩娑時態
月亮、星星與太陽的秘密
索引
窗
輯三、人子安躺於床
死亡來到心思
談論空白時所忽略的移動性
情人
記得或是回想但不是追憶
多出來的光
觀看的局部
向你皺褶地生長
在你的步伐裡意識
吃茶
根條十八歲
詩歌盡頭
輯四、使徒的琴座
夜曲
前奏曲與複寫紙
聯覺練習
神秘的路障
阿格麗希的八月
在安息日
印象
牧神的竊喜
悠遠的過境
一幅傳記作家的虛構
降臨
母帶後期處理:原音
緩慢的風車
輯五、原光
地平線
未竟
秋露
昨日
預言
虛空間正在暗湧的
安靜地旋轉
復活
【後記】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柏森
一九九九年,修讀哲學,喜愛馬勒。現寫有評論、散文等,詩作各散。出版詩集《灰矮星》(逗點,二〇一九)。獲二〇二三年新詩學會優秀青年詩人獎。詩集《原光》曾入圍周夢蝶詩獎,獲二〇二四年楊牧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