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遊學、科舉、仕宦的需要,北宋士人長期遠離家人及鄉里,從而無法履行他們神聖的家庭職責:對父母盡孝。在這本深度研究著作中,作者將北宋士大夫群體追求世俗抱負與履行家庭責任之間的緊張關係置於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在考察了2000多部墓誌銘和大量其他官方或私人寫作後,本書發現,北宋士人面臨的上述困境,既未減少他們盡孝,也沒有妨礙他們應舉和奉公。相反,北宋朝廷及士人自身努力調和這一矛盾,進而促成了“祿養”模式在北宋的發揚光大。
士人的長期遠遊,同時使鄉里的含義變得淡薄而不穩定。這一方面導致父母死後久而不葬,產生大量擯棄祖塋、建立新塋的“不孝”現象,另一方面又直接促成了一種新孝行的“流行”。這場自下而上,由士人發起,以維護壯大家庭、宗族、鄉里為目標的運動,與當時的儒學復興匯成一股潮流,促成了理學的最終勝利。換言之,北宋時期對士人孝道的重新界定,不僅標誌著政府對士大夫“私人”家庭事務的大規模干預,而且直接影響了宋代及後世家庭、社會和文化規範的變遷。
目錄
中譯本前言 / 張聰
致 謝
導 論
第一章 新孝道理念的勝出:祿養父母
1 從“養”到“祿養”
2 四種祿養方式
3 不願離開鄉里的父母
4 分而行孝:宣州梅氏
5 侍養妾母
第二章 守喪與孝道:政策及實踐
1 儒家經典中及宋以前的悼亡
2 北宋有關文官丁憂的政策
3 墓誌銘中的悼亡
4 作為道德典範的人子
5 哀悼妾母
第三章 何時何地:葬事與孝道
1 新塋?舊塋?:地理層面的喪葬
2 立新塋:同安蘇氏
3 時間層面的喪葬
4 “久而不葬”
5 與喪葬有關的兩種傑出孝行
6 與喪葬有關的三種不孝之行
第四章 追思憶往:作為孝道表達形式的墓誌銘書寫
1 曆 的墓誌銘寫作
2 作為孝行實踐的北宋墓誌銘寫作
3 為父母求銘
4 追憶中的張力:人子與墓誌作者
5 “過度”追憶
結語 北宋士人與孝道:家庭、鄉里與
參考書目
譯後記
作者介紹
張聰,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從事宋代社會文化史研究。著有《行萬里路:宋代旅行與文化》,主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與姚平合編)、《追懷生命:中國歷史上的墓誌銘》(與伊沛霞、姚平合編)等。
劉云軍,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宋代文獻整理與研究、海外漢學(側重宋代)的譯介等工作。著有《內憂外患:東封西祀一場空》《(宋史)宰輔列傳補正》《呂頤浩年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