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各有其時,心識各有其樣。
從黑暗到光明,由「起初」至「同行」,芳心與造物主相遇,走入一段震撼靈魂的旅途。
本書以四部曲的詩文闡述靈魂從迷失方向到回歸本心的過程。詩人探問存在的本源、靈性的迷途與信仰的重生,結合哲思、敘事與靈性書寫。飄忽的靈魂從充滿迷霧的虛無中出發,在追尋信仰的路途中逐漸醒悟,並以信仰之光為燈塔,航行於人生這片茫茫大海,最終步入永恆的境界。
其中,第四部〈罪錄——墮落與恩典的交會〉為以現代詩文體創作的舞臺劇本,描繪靈魂與世界兩種層面的「罪」,在真實與象徵之間,寫下罪與救贖的深刻對話。
這不僅是一本詩集,更是一份靈魂的告白,每一首詩都是詩人對造物主的低語,是靈魂穿越荒原後,與永恆相遇的微聲。
本書特色
★詩人探問存在的本源、靈性的迷途與信仰的重生,結合哲思、敘事與靈性書寫。
★第四部〈罪錄——墮落與恩典的交會〉為以現代詩文體創作的舞臺劇本,描繪靈魂與世界兩種層面的「罪」,在真實與象徵之間,寫下罪與救贖的深刻對話。
目錄
「含笑詩叢」總序/李魁賢
自序
序詩
▼第一部 起始的微聲
天堂的子宮——一個靈魂的胎動
烈日經卷
夜的碑
醒夢人
偽光
門
未至
攫石
攀心
荒火的愛
吞土
蛇與塵土
橡實與靈魂
光啟
靈性的荒野
▼第二部 旅途中的微聲
無名之地
造物的痕跡
測量之外——意識、選擇,以及宇宙的神聖凝望
催。眠。——一場意識的沉降
第四道迷宮
偽愛
聽說
靜坐者的獨白
第三眼的僭神者——靈魂的誘捕與枷鎖
大光明——假光明的歷練
佛指與聖觸
空,無盼
冥想者的困惑
長頭跪拜
岡仁波齊的路徑
在瑪旁雍錯尋祢
佛夢
藍毗尼的慈悲
天人的盡頭——寫給那無盡虛空中,終將息想的神明
因緣已轉——蓮師洞前的啟示
在神祕中尋祢
起初
因果律之上——聆聽那位無因者
▼第三部 永恆的微聲
兩千年的等候
怕與不怕——一個靈魂戰士的掙扎
夏娃
寡婦的小錢
讓我慢些回到天堂——為仍行走於地的靈魂而寫
愛祢
愛祢,直至我顫動
四個尋見者
三一之愛
那是夢的方向
禁食七日
禱告
手的交會
罪與除罪——罪與救贖的交換
觸摸
名字與遺忘
祂的問題——對疑惑者的回應
榮耀的逆流
一個祈求
聖潔的衣裳
虔疾
伊甸園之蛇的哀歌
狩獵場的啟示——獵人與獵物
光與暗的抉擇——致每個疲憊卻勇敢的靈魂
永恆之問——觀察、涅槃與自有永有
第六日
永恆之歌——從失落到復歸
羔羊之書——從救贖到婚宴
非本非源
自有永有
悼詞——在祂的「死」中
罪與光——獻給一切曾被罪疚纏繞的靈魂
▼第四部 戲劇詩:罪錄——墮落與恩典的交會
人物介紹
罪錄——墮落與恩典的交會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芳心
一位從沉默甦醒的詩人,用詩作為與造物主相遇的獨特語言。她的靈魂歷經漫長的尋索,穿越各種宗教與靈性的迷途,最終在《創世記》第一頁,第一句話中找到救贖——「起初,神創造天地」。那一刻,她領悟:造物主自始至終都在等待,默默地書寫她生命的每一個篇章。
她的信仰深植於聖經,對原文語義的微妙之處充滿渴慕。《以弗所書》2:10中「我們原是祂的工作」一語,其希臘原文 ποιημα(poēma)意指「詩作」;《羅馬書》1:20則以 ποιήμασιν 指涉萬物為神精心雕琢的作品。她由此深悟:宇宙本身就是一首宏大的神聖詩篇,而每一個生命,都是祂最深情、最纖細的詩行。
她的詩篇誠實地呈現靈魂的幽暗與光明,在尋找的過程中痛哭,在遇見的剎那中讚嘆。她書寫,不僅是為了表達自我,更是回應那位早已在詩行之前、籠罩她生命的造物主(神)。每一首詩,都是對祂的禮讚;每一個字,都是靈魂深處的敬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