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中,要能從唯識行證的實踐立場,統攝大乘法要者,莫如《攝大乘論》。而能闡明無著菩薩之本意,應以世親釋、真諦譯為主。此論安立阿黎耶識;以三性三無性為主軸;以唯識觀行成就能緣所緣平等之無分別智,入見道位;並勤修六波羅蜜;斷除諸地障;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成就法身。此是完整的大乘修學體系。此論是早期瑜伽行派之核心傳承。
本書之論文及《世親釋》以陳真諦譯本為主,多處引用《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唯識三十頌》,以其傳承相同,時代相近、思想體系一致故。
目錄
【上冊】
自序─唯識學與《攝大乘論》 2
前言 7
序分 24
世親序頌 24
甲一 總標綱要 27
正宗分 37
甲二 應知依止勝相第一 37
甲三 應知勝相第二 141
甲四 應知入勝相第三(卷七) 277
甲五 入因果勝相第四(卷九) 355
甲六 入因果修差別勝相第五(卷十) 389
甲七 依戒學勝相第六(卷十一)7 454
甲八 依心學勝相第七(卷十一)12 470
【下冊】
甲九 依慧學勝相第八(卷十二) 500
甲十 學果寂滅勝相第九(卷十三) 538
甲十一 智差別勝相第十 553
流通分 659
結說勸誡 659
參考資料 664
壹、無著與攝大乘論之正依經論(佐佐木月樵) 664
貳、婆藪槃豆法師傳(真諦譯) 721
參、真諦三藏傳之研究(宇井伯壽) 726
肆、安慧說與護法說之根本分別何在?(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762
伍、唯識思想基本三概念的意義(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778
陸、關於古唯識說與新唯識說的不同(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808
柒、pratibhāsa與pariṇāma(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816
捌、唯識說與唯識觀(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應知入勝相第三】 841
玖、以三性說明唯識理【應知勝相第二】 877
拾、唯識與無心(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883
拾壹、初期瑜伽行派的「知」能知與所知的關係(上田義文)【應知勝相第二】 896
拾貳、顯識論(從無相論出)(真諦譯)【應知勝相第二】 913
拾參、攝大乘論疏 卷五(真諦)【應知依止勝相第一】 939
拾肆、攝大乘論疏 卷七(真諦)【應知入勝相第三】 954
拾伍、唯識之實踐(早島理)【應知入勝相第三】 970
拾陸、大乘莊嚴經論度攝品(波羅頗蜜多羅譯)【入因果勝相第四】 984
拾柒、比丘比丘尼戒與羯磨法(聖嚴)【依戒學勝相第六】 1000
科判表 1003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森田
1949年出生於台灣嘉義,台大電機系畢業。早期學俱舍、中觀,後來深入學習瑜伽行派諸論典。近年整理二萬五千頌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之對讀。
完成之學習記要有:
1.攝決擇分記要(瑜伽51~57)(決定藏論)
2.攝大乘論世親釋記要(上、下)
3.中邊分別論記要
4.辨法法性論記要
5.大乘唯識論記要
6.三十唯識論記要
7.無相思塵論記要
8.二萬五千頌般若經合論(上、下)
9.大乘莊嚴經論記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