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師古、師造化到師心的創作過程
二十餘年來,作者足跡遍佈海內外,行萬里路,觀千般景,寫生創作,累積作品數百件,近日整理作品及相對應之照片各兩三百件,編輯成此書。
書中內容從基本筆法,古畫、畫譜之描寫與實際樹石景物之對照;並涉及當代現實景物中的建築、船舶……如何入畫等。為筆墨面對時代性景物描寫的可能性,由淺入深的提出了實驗與檢視之道。
透過此書,不僅提供水墨學習者寶貴的觀察與表現方式,更引領觀者理解藝術家如何以水墨的純粹性書寫屬於自身的人文敘事與自然詩意,值得細細品味。
本書特色
專業──作者曾榮獲多項美術大獎,舉辦重要個展5次、聯展149次,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教學口碑卓著;課餘,也積極投入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
詳細──本書精選作者歷年作品與碩博創作,依照不同內容分十單元:基本筆法,古畫臨摹,水墨設色,寫生記錄,觀念釐清,礁岩雲水船舶,檯閣建築,組合構成,教育改革與碩博研究,共計272張作品圖示與279張照片,進行教學介紹。
實用──此書針對建築、船舶、創作組合與考古題,進行大篇幅的介紹,期能對國高中美術考生或教甄需求者,有實質的參考與助益。
專文推薦
─透過此書,不僅提供水墨學習者寶貴的觀察與表現方式,更引領觀者理解藝術家如何以水墨的純粹性書寫屬於自身的人文敘事與自然詩意,值得細細品味,誠摯推薦。――李宗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專任教授/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
─他的水墨寫生,不能僅從水墨素材運用的角度來看;而是涵融了古法師承,再以其個人敏銳之目光,面對物象,細膩觀察,掌握其形與神,進而內化融合而成的藝術語言。――黃華源(前臺南市美術館副館長、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目錄
推薦序一 李宗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專任教授/有章藝術博物館館長)
推薦序二 黃華源(前臺南市美術館副館長、前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自序
第一堂 基本筆法
第二堂 古畫臨摹
第三堂 水墨設色
第四堂 寫生記錄
第五堂 觀念釐清
第六堂 礁岩 雲水 船舶
第七堂 檯閣建築
第八堂 組合構成
第九堂 教育發展
第十堂 創作實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張祐禎(1971〜)
一、最高學歷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博士。
二、現任職務
1.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2.傅狷夫書畫學會/副秘書長。
3.臺藝大書畫碩博藝術創作學會/會長。
4.擎天藝術群/秘書長。
5.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書畫系友學會/常務理事。
三、曾任
1.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通識教育中心/講師(2020~2021)。
2.崇右影音大學/創意商品設計系/講師(2014~2017)。
3.東吳大學/美術社團指導(2010~2015)。
4.臺北市立藝文推廣處/駐館藝術家(2015)。
四、著作
1.《離聚–海岸線 張祐禎水墨創作研究》,博士論文,2020。
2.《海港意象–臺灣風情水墨創作研究》,碩士論文,2012。
3.〈李奇茂藝術語彙的多重性–以國父紀念館藏品為例〉,「臺灣書畫暨中山典藏」美學史論學術研討會,提會論文,2023。
4.〈嶺南精神.海島新象–以「擎天藝術群」為例〉,「創與論–現代書畫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2022。
五、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
1.「記憶畫像|藝術走進人生的故事裡」,2025。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研發處,書畫藝術學系,廣電系,板橋榮民之家共同合作,為長輩繪製素描肖像,並且拍攝紀錄片。
六、策展
1. 築林曲 吳漢宗七十創作展,臺北市藝文推廣處,臺北,中華民國。2025。
2. 火焰山暨南園寫生創作展,國立臺灣藝術大美術書畫系友學會,真善美藝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中華民國。2024。
七、校園術科講座
受邀國高中美術班術科講座,內容以水墨為主,素描水彩為輔。合作學校五權國中、古亭國中、明仁國中、斗六國中、宜蘭高中、安樂高中、長億高中、建華國中、淡江高中、四箴國中、東安國中、自強國中、桃園國中、福和國中。共計14所32場。(從2020-2025年依照邀請順序。)
八、榮譽
1.第六十六屆中國文藝獎章-現代水墨類,2025。
2.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博物館造形藝術獎首獎,博士畢業作品「百尺竿頭」留校典藏,2022。
3.二十二屆臺北市美展水墨類特優,作品典藏臺北市立美術館,1994。
九、展覽
重要個展5次
1.「島語-船乘」,忠勇藝廊,國防部空軍司令部,臺北,中華民國,2025。
2.「島嶼-船舶-海岸線」,行天宮玄空圖書館(敦化館),臺北,中華民國,2021。
3.「離聚-海岸線」,真善美藝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中華民國,2020。
4.「臺灣百舟-海港意象」,臺北市立社教館,駐館藝術家特展,臺北,中華民國,2015。
5.「海港意象-臺灣風情」,國際展覽廳,國立臺灣藝大學,新北市,中華民國,2013。
聯展149次
地方美展、畫會活動、學術展覽、兩岸交流,國際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