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價值指標的壓力下,當代的美術館在闡述自我文化價值方面顯然受到了嚴峻挑戰,如何找到確實可行的替代性方案,成為其迫切的文化任務。
畢莎普在本書中以三座美術館:荷蘭凡艾伯當代美術館、西班牙索菲婭王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以及斯洛維尼亞梅特柯瓦當代美術館,來說明21世紀一種更具實驗性的激進美術館思考:「辯證式當代性」(dialectical contemporaneity)——這些美術館都致力於重新思考「當代性」的範疇,並將當代性理解為一種辯證方法與帶有政治色彩的計畫,一種對於時間性(temporality)更為激進的討論。這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當代的美術館功能、美術館典藏範疇,以及這類美術館所形塑出的觀賞樣態。
本書特色
本書是知名英國藝術史與藝術評論學者畢莎普(Claire Bishop),針對21世紀藝術與博物館領域中所迫切關心的美術館如何彰顯自身文化價值的重要問題,以西方三座不同規模層級的當代美術館為案例,提出了簡明且精闢的看法。
目錄
致謝
1. 導論
2. 當代美術館
3. 論說當代性
4. 凡艾伯當代美術館(Van Abbemuseum, Eindhoven, The Netherlands)
5. 索菲婭王后博物館(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 Madrid)
6. 梅特柯瓦當代美術館(Muzej sodobne umetnosti Metelkova, Ljubljana)
7. 辯證式當代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萊兒.畢莎普(Claire Bishop)
身為藝術史學家暨評論家的畢莎普,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Graduate Center, CUNY)藝術史博士學程,曾任2008年倫敦當代藝術學院(ICA)「雙面間諜」(Double Agent)展覽的共同策展人。著有《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 A Critical History, Tate/Routledge, 2005),以及《人造地獄》(Artificial Hells: Participatory Art and the Politics of Spectatorship, Verso, 2012)。她編輯的專著包括《參與》(Participation, MIT/Whitechapel, 2006),以及《1968/1989:政治動盪與藝術變遷》(1968/1989: Political Upheaval and Artistic Change, Warsaw, Museum of Modern Art, 2010)。她是《藝術論壇》(Artforum)的定期撰稿人,偶爾也在《十月》雜誌(October, MIT Press)發表文章。
譯者簡介
王聖智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程兼任助理教授(全英語授課)。著有Transatlantic Space Politic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bove the Clouds (London: Routledge, 2013)及國際期刊論文與專書篇章。譯有《如何看懂雕塑》、《策展人工作指南》與《藝術史學的世界觀》。現為眾多藝術、學術與政府機構特約譯者(英文、德文),並提供文件編修服務(留學申請文件、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網站:http://readerptsacc.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