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位國際知名東亞藝術史與考古學者
多位大師首次聯手撰述
一人一物
以親身經歷為讀者解讀
他們看見了甚麼?如何看見?
解碼文物與藝術品中,蘊含的豐富語言與意義
當我們在博物館中看見文物,我們或許只看見它們最表面的模樣。
換作是長年浸淫在文物、藝術品中的大師級研究者,他們怎麼看見?他們又從「物」中解讀出甚麼訊息?
本書是一回史無前例的策畫。邀請48位國際上知名的東亞藝術史學者、考古學者,每人選擇一件物品,帶領我們進入這件物品的世界。
48位學者,每一位都閱物無數。當只能選擇一件,他們如何選出最打動自己,最願意為之傾訴的文物?
他們選擇的物,有書畫、織品、陶瓷器、石器、出土破片、青銅器、石刻、版畫、電影、相片、早期印刷品、甚至大型宮殿建築。
他們與物的關係,有個人獨到的學術見解,有令人顫抖的文物重現世間,有終身難忘的觀看經驗,人與物一期一會的相遇。
◇ 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柯律格,回憶起在文徵明《古柏圖》上看到的小墨點
◇ 紐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喬迅,將紫禁城當作一件物來觀察
◇ 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巫鴻,從《洛神賦圖》看宋代人的眼光
◇ 唐獎得主、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羅森,從青銅器看見北方畜牧民族對商代的影響
◇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謝明良,看見一件北宋汝窯瓷器上的金繕修補痕跡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板倉聖哲,參與了李公麟《五馬圖》再現世間的經過
◇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塚本麿充,在奈良的雪光中,看見適合觀賞宋畫的光線
◇ 中研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顏娟英,看見黃土水《甘露水》的佛教美術與現代美術密碼
◇ 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趙金勇,在下罟坑遺址遇見一名被歷史遺忘、但土地記得的火槍手
48位學者,不受限於傳統的分類框架,從一物出發,在個人深耕的研究關懷上,為我們暢言古今。從經典絕品到日常一物、從在地視角到世界觀點、從追索脈絡到置身歷史、從傳統收藏流傳到當代展示意識……,種種豐沛動人的物我情事,以48篇文章凝縮於此書中。
物件,與觀看物件的人,都處於變動的時空歷程之中。只要我們去觀看,物與人永遠都在建立新的關係。48位作者現身說法,以他們親身的經驗與學養,向我們展示,「觀看」中的創造性與深度,物與人之間那種種獨特又別具魅力的關係。
目錄
序:關於「看見」與「看不見」賴毓芝
01一個小墨點
柯律格 Craig Clunas:文徵明《古柏圖》
02把紫禁城看作一件物
喬迅 Jonathan Hay:紫禁城
03宋代的眼光
巫鴻Wu Hung:《洛神賦圖》
04一物與眾生
高彥頤Dorothy Ko:馬爾卡棉布
05織造的斷片
梅玫 Mei Mei Rado:一件藍地金紋妝花緞
06畜牧民與大邑商
羅森Jessica Rawson:亞長墓中的商代青銅牛尊
07緙絲與繪畫
李雨航 Yuhang Li:清代緙絲《珍珠塔》紋寬袖長袍
08《五馬圖》再現世間
板倉聖哲 Itakura Masaaki:李公麟《五馬圖》
09汝窯與金繕
謝明良:北宋汝窯青瓷舟形洗
10 荊浩的藝術
班宗華 Richard M. Barnhart:荊浩《鍾離訪道圖》
11散發了千年的春天氣韻
竹浪遠 Takenami Haruka:郭熙《早春圖》
12眼力的境界
余佩瑾: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13一幅宋畫,與適合觀看它的光
塚本麿充 Tsukamoto Maromitsu:李迪《雪中歸牧圖》
14真蹟,複製品,物的靈光
劉宇珍:《神州國光集》
15記憶中的觸動
米凱 Michele Matteini:金農《人物山水圖冊》
16從「半人」到「非人」
賴毓芝:乾隆朝《獸譜》中的「開明獸」
17全世界最著名的青花瓷
施靜菲:大維德瓶
18我的老友來自西元1351年
史彬士 James Neville Spencer:大維德瓶
19一,不只是一
孟絜予 Jeffrey Moser:13世紀鈞窯碗
20最會說故事的一幅畫
林麗江:顧愷之《女史箴圖》
21興風作浪的浪漫
盧慧紋:懷素《自敘帖》
22熱蘭遮城裡的歐洲瓷
王淑津:熱蘭遮城遺址出土青花瓷片
23出版人的紙上劇場
馬孟晶:閔齊伋刊本《西廂記》
24時空中的「畫眼」
李慧漱 Hui-shu Lee:馬遠《華燈侍宴圖》
25巨大的明艷
彭盈真 Ying-chen Peng:大雅齋藕荷地粉彩花鳥紋大魚缸
26寫實的多重途徑
胡素馨 Sarah E. Fraser:張大千《番女掣厖圖》
27地獄的審判
霍吉淑 Jessica Harrison-Hall:明代地府判官陶像
28枕流漱石
雷德侯 Lothar Ledderose:泰山石刻
29美國課堂上的青銅鼎
陳愷俊 Kaijun Chen:鄂侯馭方鼎
30交錯的殿堂美
吳曉筠:石灣月神
31被遺忘的「印」記
邱士華:黃彪《畫九老圖》
32若隱若現
黃蘭茵:明永樂甜白雙龍紋碗
33青瓷碪花入萬聲
森達也Mori Tatsuya:「萬聲」銘青瓷鳳耳瓶
34描繪隱形的事物
文以誠 Richard Vinograd:周季常《五百羅漢圖‧應身觀音》
35一間18世紀的中國溫室
芬萊 John Finlay:《中國溫室及其存放花卉》
36戰爭中的裸體
劉宓亞 Mia Yinxing Liu:電影《大路》
37楊貴妃的裸露手臂
葉凱蒂 Catherine V. Yeh:梅蘭芳《太真外傳》劇照
38圖寫冥茫
石慢Peter Sturman:米友仁《雲山圖》
39讀一幅新出現的花鳥畫
宮崎法子 Miyazaki Noriko:澳洲維多利亞國立美術館藏《花鳥圖》
40召喚靈光的圖版
蔡家丘:廖繼春《有香蕉樹的院子》
41缺席的文物
魏瑞明 Stephen H. Whiteman:丟失的王原祁《避暑山莊圖冊》
42象徵性肖像
蔡九迪 Judith T. Zeitlin:禹之鼎《少壯三好圖》
43觀看,觀念,觀物
劉禮紅 Lihong Liu:文徵明《勸農圖》
44歌川國芳與陳洪綬
小林宏光Kobayashi Hiromitsu:歌川國芳《水滸傳豪傑百八人》
45揭發一座園林的祕密
馬雅貞:《御製避暑山莊詩》及三十六景圖
46布萊希特與《懷疑者》
王靜靈 Ching-Ling Wang:布萊希特故居裡的鍾馗像
47歷史遺忘、但土地記得的火槍手
趙金勇:下罟坑遺址燧發槍擊火石
48《甘露水》的涓涓水流
顏娟英:黃土水《甘露水》
作者群‧譯者‧譯文潤校簡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總策畫/賴毓芝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美國耶魯大學藝術史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尤其聚焦18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19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曾經擔任荷蘭萊頓大學 Hulsewé-Wazniewski Stichting 訪問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 Heinz Götze 訪問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學人等,除了各種期刊與專書論文外,出版專書與合著包括《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2020)、《跨界的中國美術史》(2022),與合編特展圖錄《追索浙派》(2008)、《偽好物:16至18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2018)等。
作者群
柯律格(Craig Clunas)
牛津大學藝術史名譽教授,亦為該校以亞洲藝術專長出任藝術史講座教授教席的第一人。其研究關注明代,也對20世紀藝術感興趣。
喬迅(Johnathan Hay)
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艾爾薩.梅隆.布魯斯講座教授,目前主要研究議題聚焦在8至11世紀尤其側重10世紀的中國書畫。
巫鴻(Wu Hung)
執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德本特殊貢獻教授」教席,兼任該校東亞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和斯馬特美術館策展人,研究領域橫跨中國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
高彥頤(Dorothy Ko)
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明清史、婦女性別史、科技史、視覺文化及物質文化史等。
梅玫(Mei Mei Rado)
紐約巴德裝飾藝術研究院紡織品與服飾史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18至20世紀初中法織品與時尚、中西藝術文化交流。
羅森(Jessica Rawson)
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教授,專研中國青銅器、玉器及紋飾史,關注層面尤其著重中國與中亞鄰國的交流。
李雨航(Yuhang Li)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中國藝術史副教授,研究側重於明清時期的性別與物質文化,模仿與宗教奉獻,戲曲與中國視覺藝術,媒介與宗教實踐等。
板倉聖哲(Itakura Masaaki)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元繪畫史及東亞美術交流。
謝明良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講座教授、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研究專業為中國陶瓷史。
班宗華(Richard M. Barnhart)
耶魯大學藝術史系退休教授,研究專長為中國繪畫史,尤其宋畫,並兼及探討元、明繪畫和中西交流的影響。
竹浪遠(Takenami Haruka)
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准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繪畫史,近期研究關注中國山水畫、畜獸花鳥畫史等。
余佩瑾
國立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主要研究課題為10世紀以後的中國陶瓷史,及以陶瓷史為基礎的東西文化交流。
塚本麿充(Tsukamoto Maromitsu)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中國繪畫史及其流傳地域的文化史。
劉宇珍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研究興趣是17世紀以降中國繪畫史、20世紀中國的美術觀念、複本製作的傳統、博物館學。
米凱(Michele Matteini)
紐約大學藝術史系和美術學院的副教授。其研究探討清代物質與繪畫文化的多個層面,尤其關注「怪」之繪畫、古物文化和跨文化交流。
賴毓芝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繪畫史,聚焦18世紀清宮與歐洲宮廷的視覺文化交流與19世紀下半上海畫壇與日本的往來。
施靜菲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研究範圍主要是東亞陶瓷史及東亞與歐洲工藝美術交流,尤其著重觀察工藝技術及相關知識在不同文化間的傳遞。
史彬士(James Neville Spencer)
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鴻禧美術館館長,長期關注中國陶瓷史以及陶瓷的定年與鑑定。
孟絜予(Jeffrey Moser)
布朗大學藝術與建築史系助理教授,研究關注唐宋時期藝術與知識文化之間的關係。
林麗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主要研究中國敘事畫、中國古代版畫與明代視覺文化等。
盧慧紋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書法史,特別留心書史典範的成立與轉變之問題,近年亦逐步擴展關心臺灣當代書法。
王淑津
劉國松文獻庫研究員,學術志趣之一為亞洲陶瓷史,聚焦臺灣歷史考古遺址的陶瓷遺物與世界網絡。
馬孟晶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與歷史研究所合聘副教授,近期研究包括旅遊文化觀照下的杭州出版,及日清戰爭浮世繪的藝術性。
李慧漱
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藝術史系教授。研究專長為古典繪畫與視覺文化,尤其著重宋畫、南宋藝術,與女性議題的探討。
彭盈真(Ying-chen Peng)
美利堅大學藝術系助理教授,專攻近現代中國工藝美術史,從性別研究和全球視野探討文物在製造、鑑賞與流動的過程中生成的文化意涵。
胡素馨(Sarah E. Fraser)
海德堡大學亞洲與跨文化研究中心、東亞藝術史研究所講席教授兼所長,四川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目前正著手完成一部關於20世紀敦煌與歷史記憶的專著。
霍吉淑(Jessica Harrison-Hall)
大英博物館中國部主任、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收藏研究員和大英博物館中國陶瓷與裝飾藝術研究員。目前正在進行中國的「漫長的19 世紀」之文化創造力研究議題。
雷德侯(Lothar Ledderose)
德國海德堡大學資深教授。研究領域為中日書畫、建築和佛教藝術等。目前為海德堡學術院中國佛教石經研究計畫主持人。
陳愷俊(Kaijun Chen)
布朗大學東亞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中華帝國晚期文學和物質文化。其研究關注14至18世紀宮廷陶瓷的製造及手工藝知識的流通。
吳曉筠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副處長,研究領域為中國青銅時代考古、文化交流及清代宮廷銅器收藏與製作。
邱士華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副研究員,專長為中國繪畫史,近期關注清宮書畫收藏著錄編纂與明清蘇州片繪畫產製議題。
黃蘭茵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研究領域為陶瓷器,近年尤以15世紀明代宮廷與伊斯蘭地區的交流為關懷的重心。
森達也(Mori Tatsuya)
沖繩縣立藝術大學教授,專攻日本陶瓷史、中國陶瓷史、古代陶瓷貿易等,研究涉及古代中國青釉瓷器的發展及窯場的生產、流通與外銷等議題。
文以誠(Richard Vinograd)
美國史丹福大學藝術與藝術史系亞洲藝術教授。相關研究包括中國肖像畫、山水畫、元代文人畫、美術史學、現代中國畫、當代中國水墨與跨國藝術等。
芬萊(John Finlay)
巴黎現代與當代中國研究中心(CECMC)的副研究員,近期研究關注18世紀後期歐洲和中國之間的知識、技術和藝術交流。
劉宓亞(Mia Yinxing Liu)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藝術史系助理教授,專注中國和亞洲現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的跨媒體歷史研究,如繪畫、攝影、電影,或其他光學裝置之間的交錯與互動。
葉凱蒂(Catherine V. Yeh)
波士頓大學中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系教授,研究興趣為19世紀與20世紀文學、媒體和視覺文化領域的全球文化互動和流動。
石慢(Peter Sturman)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藝術與建築史系教授,研究專長為中國書畫與中國中古及近代早期圖文關係,主要關注北宋文人畫發展與17世紀書畫。
宮崎法子(Miyazaki Noriko)
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系教授,近期研究議題包括明清文人畫、中國繪畫在東亞的傳播、花鳥畫、山水畫的實景描寫與倣古等。
蔡家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史、臺灣美術史,近代東亞美術中的超現實繪畫、日本人畫家之東亞旅行與創作等。
魏瑞明(Stephen H. Whiteman)
英國倫敦大學科陶德藝術學院教授。研究和教學重點是現代早期中國在全球脈絡下的視覺和空間文化。
蔡九迪(Judith T. Zeitlin)
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戲劇和表演研究教授(William R. Kenan, Jr. professor)。研究專長為中國的戲曲、視覺文化與音樂。
劉禮紅(Lihong Liu)
美國密西根大學藝術史系莎莉·邁克生·戴維森中國藝術與文化教授、藝術史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包括中國明清書畫,早期現代世界物質文化交流等。
小林宏光(Kobayashi Hiromitsu)
東京上智大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10至19世紀的中國繪畫和木版畫,以及和漢(Sino-Japanese)藝術的相互關係。
馬雅貞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研究興趣涵蓋明清時期的城市、商業與視覺文化、士人武勳文化、清代宮廷藝術、中央與地方的互動等。
王靜靈(Ching-Ling Wang)
荷蘭國家博物館亞洲部研究員,研究領域包含中國繪畫史,清代宮廷藝術,以及歐亞視覺與物質文化交流。
趙金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近年的研究觸角延伸到近現代時期的臺灣歷史考古,嘗試從物質文化思考當代社會的底蘊。
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兼任研究員。中國藝術史研究重點在中古時期的佛教藝術研究;臺灣美術研究始於1987年,長期進行全臺畫家田調工作、寺廟調查與私人收藏調查。
譯者簡介
胡宗香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現為雜誌編輯與兼職翻譯,譯有《十字軍首役》、《反抗》、《征服自然》等書。曾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類(譯文組)首獎。
薛芸如
日本東北大學文學博士,元智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譯有《恍然大悟》、《掌中記》、《阿拉至大》、《德國危機》、《伊斯蘭的吉哈德》。
洪婕憶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碩士,研究興趣是歷史時期人群的移動與交流。負責森達也〈青瓷碪花入萬聲〉一文翻譯。
劉琨華
紐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現為藝術顧問及獨立學者。負責喬迅〈把紫禁城看作一件物〉一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