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碑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俗稱《大三公山碑》,東漢元初四年(一一七)刻篆書,十行,行十五至二十三字不等。碑原在河北元氏縣西北二十里封龍山下,清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元氏縣令王治岐重新訪得,始有拓本行世。
《祀三公山碑》的字體在篆隸之間,亦稱『繆篆』,體勢開張而圓轉,氣魄雄強而有意趣,線條古樸、厚重,幾乎筆筆中鋒,轉筆處方折明顯、轉折峭拔,在平直中亦有少數屈曲的筆畫,筆力極為雄健。清代金石學家對此碑極為看重,翁方綱《兩漢金石記》雲︰『此刻雖是篆書,乃是由篆入隸之漸,減篆之縈折為隸之徑直。』劉熙載《藝概.書概》稱︰『《祀三公山碑》篆之變也。』方朔《枕經堂金石書畫題跋》評謂︰『乍閱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瑯邪台刻石》,然結構有圓亦有方,有長行下垂,亦有余直橫拂。細閱之下,隸也,非篆也,亦非徒錄也,乃由篆而趨于隸之漸也。』鄧石如、齊白石皆得力于此,故習篆刻者尤當關注。
今以此碑舊拓本影印出版,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