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我說的其實是……
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廣泛運用「美」這個字。
這片景色很美;這部電影的美學手法頗有可看之處;這種暴發戶的美學讓人敬謝不敏;我的鄰居是專攻藝術與美學領域的老師……「美學」無所不在,滲透在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日常的穿著打扮到藝術創作,甚至影響著我們對理性的判斷。
這麼多種「美學」,意義既有重疊,也曖昧不明。對話中我們似乎抓到了一些對方指涉的含意,但也許雙方口中的美,從來沒有真正吻合。
於是釐清定義便成為必要,因為定義會影響我們怎麼使用一個詞彙,會影響我們怎麼認知這個世界、怎麼跟世界互動──建構更容易理解的美學景象,便能更準確地反映出我們的大腦與世界怎麼交集。
本書的目的是加深對這種意義多變的概念的理解,以便更有效地思考和討論美學的現象和經驗。
李歐納.科仁以他擅長的精簡、明確語彙,從日常對話、媒體、藝術設計和學術評論等人們實際使用此詞彙的領域中,整理歸納出了十個「美」的定義,亦可說是概念區隔,試圖以清楚的歸納分析與範例,來探討美的可能意涵。
美學=
外在
風格
品味
藝術的哲學
論點或詮釋
藝術的
美
美化
認知模式
語言
十種理解定義,搭配十個使用情境的例句,與十段內涵闡釋,與一篇既談論本書寫作緣起,也具體示範了在眾多不同情境下「美學」意義如何多元而複雜的文章,本書跳脫了艱澀的論述,這十種理解讓我們在感官體驗、進行創作、對話交流時,能更有效地思考與討論美學現象和體驗。
歧異的「美學」,與我們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息息相關。尤其對於雅好美物的消費者、專業藝術家和設計師、熱中博物館與美術館展覽的觀眾……本書能帶來撥雲見日的啟發。
目錄
前言
詞彙的起源
十種定義
外在
風格
品味
藝術的哲學
論點或詮釋
藝術的
美
美化
認知模式
語言
美學在敘事中的用法
註解
圖片說明與來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歐納.科仁Leonard Koren
跨領域文化人,身兼作家、編輯、出版人。UCLA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1976年創辦著名前衛圖像雜誌《WET: the Magazine of Gourmet Bathing》,圖像豐富的雜誌版面頗具實驗性,內容融合了多種文化現象,風靡眾多讀者。
曾長期居住在日本,與眾多創作者交流,同時從事設計顧問和雜誌連載等工作,在著名文化雜誌《BRUTUS》上長期以文化人類學與反文化角度執筆專欄。
代表作《侘寂Wabi-Sabi》首度以一般人容易理解領會的方式把侘寂的概念帶到歐美眼前,從1990年代起激發包括平面與工業設計、建築在內許多創作者的靈感,帶動歐美探討、實踐侘寂概念的風潮,甚至在商業公司促發「簡單質樸」的企業精神。
其他亦著有多本文化與美學書籍:例如《再探侘寂》《礫石與沙:日本枯山水庭園的見微知著》、《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體驗泡澡:在熱水中泡出設計》、《藝術家在做什麼?:六個理解藝術的二十世紀經典例子》、《花店:關於那些花所傳遞的故事》等。
譯者簡介
蘇文君
文藻外語學院畢,曾就讀師大翻譯研究所會議口譯組,現從事口筆譯工作。興趣是無時無刻與人打招呼⋯⋯「Hi 讀者們」。熱愛電影,畢生願望是希望大家進了電影院就好好看電影不要滑手機。
譯有《動物也瘋狂:動物精神創傷與復元的故事》、《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自傳》等。電子信箱:swjinwenza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