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阿以邊境衝突不斷。敘利亞訓練巴勒斯坦游擊隊對以色列實行恐怖襲擊;埃及領導人納賽爾與約旦和敘利亞結成聯盟;放言以色列必須從地圖上消失。1967年6月5日「六日戰爭」爆發;史稱「第三次中東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以壓倒性優勢贏得戰爭;並佔領了加沙地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計6.5萬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從而確定了以色列在戰略上的優勢。但是戰爭過後;卻並未給以色列帶來期盼已久的和平與穩定;戰爭中有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逃離家園淪為難民;並成為之後中東戰爭不斷升級的根源;嚴重影響巴以局勢;巴以人民也因此長期飽受衝突之痛。究竟在「六日戰爭」之後、「贖罪日戰爭」之前;以色列國內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文化、人民生存現狀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巴拉克、尼燦、帕斯特納克及其子女們的職業生涯與家庭生活經歷了何種變遷?這些故事與細節;都將在普利策文學獎得主——赫爾曼·沃克所著的《以色列的誕生:榮耀1》中一一道來。
作者:赫爾曼·沃克,普利策文學獎獲得者。191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父母為俄裔猶太移民。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文學與哲學專業,並在「珍珠港事件」后加入美國海軍,參加過南太平洋戰爭。出於對戰爭與文學的深度了解,沃克創作出奠定其文學地位的《凱恩艦嘩變》,獲得了1952年普利策文學獎,而《戰爭風雲》和《戰爭與回憶》則贏得了《紐約時報》的高度評價:這兩本書足以奠定沃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譯者:辛濤 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好讀書,並願意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盡一己之力。 譯有《死亡詩社》《寬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