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就文獻學與哲學分析的雙軌研究法,探討佛教中的嚴格意義的知識論,聚焦於陳那、法稱和脫作護。陳那的知識論重視排除(apoha)方法,強調我們的認識對象有兩種:自相與共相,因而認識能力也相應地有兩種:現量與比量。法稱承襲陳那的理論,強調認識的實效性;就認識對象不是來自外界,而是心識挾帶生起,因而建立知識的「自己認識」理論。不過,他稍微有外界實在的觀點的傾向。脫作護則吸取了陳那與法稱的有關思想,嚴分有效的知識與錯誤的知識,因而提出決定的認知與未決定的認知。
本書的研究,在華語的學術圈中極為少見。既要處理梵文的資料,又得參考、應用國際上的以英文、日文、德文等來撰寫的豐富的研究成果。同時,又要具有知識論的基本學養,如西方哲學的康德、胡塞爾、羅素等所擅長的。
目錄
自序
略語表
第一章 陳那的知識論
第二章 法稱的知識論
第三章 從外界實在問題看法稱的知識論
第四章 脫作護的知識論
附錄 戶崎宏正論法稱的知識論與我的回應
後 記
參考書目
索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吳汝鈞
前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哲學組特聘研究員,李遠哲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早年留學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京都大學、德國漢堡大學,分別研習日本語、梵文、藏文及方法論。獲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哲學博士,博士論文“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ādhyamika”由美國夏威夷大學出版社出版,又在印度加版。在學術研究上以佛學為主,寫有《佛教的當代判釋》。近十年開始造論,開拓純粹力動現象學,寫有《純粹力動現象學》、《純粹力動現象學續篇》、《純粹力動現象學六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