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厲害,還是物理學厲害?
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為什麼消失了?
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
婚姻裡真的是誰收入高,誰就更有話語權嗎?
麵包和理想,“社畜”的我們選哪一個?
人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成為自己的“造物主”嗎?
抖音、濾鏡、後浪重新定義了這個世界嗎?……
社會學是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看清社會運作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擺脫“理所應當”的思考方式。
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以沉澱百年的經典社會學理論作地基,從構成社會的秩序與人性出發,探討和理解當下中國。從社會學家的專業視角,視察最普遍、熱門的社會現象,剖析社會問題,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世界。
從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揭示背後的社會問題。以七位社會學奠基人的經典社會學理論,結合30多個案例現象與分析。讓讀者瞭解社會現象的核心本質,同時理解其中的社會學規律。帶領讀者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穿透生活日常,觀察人性的幽暗與良善,理解社會秩序的構成與意義,培養獨立思辨的品質與勇氣,從理解社會蕞終走向理解我們自己。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錢穎一,學者劉瑜,作家郝景芳推薦,媒體人梁文道作序。
目錄
序言 那天下班,他才發現自己的家沒了—社會學的想像力
前言 讓我們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第一章 社會學的誕生與進化
社會學的起源:社會學厲害,還是物理學厲害?
社會進化論:為什麼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解釋社會?
第二章 金錢是我們時代的上帝
勞動的異化: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為什麼消失了?
商品拜物教: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知識是一種可以買賣的商品嗎?
經濟決定論:婚姻裡真的是誰收入高,誰就更有話語權嗎?
階級與分層:底層的人生,距離我們有多遠?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為什麼資本主義沒有誕生在中國?
金錢與現代生活:當我們在談論消費主義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第三章 社會秩序的基礎是道德
有機團結:為什麼人們不再願意伸出助人之手?
社會整合:為什麼我們更加留戀家庭?
自殺論:我們該如何和世界相處?
失範論:為什麼道德秩序正在失效?
陌生人概念:選擇信任別人,到底有多難?
共同體與社會:社區生活可以打破身份區隔嗎?
秩序是自然的法:未來該是一種怎麼樣的秩序?
第四章 每個人都成了機器上的一個齒輪
人性兩重論: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道德教育:人性如何被教育?
社會分工:家庭主婦是否是世界上最容易又最困難的工作?
理想類型:經濟學家說我們是理性人,我們就是理性人嗎?
工具理性vs價值理性:麵包和理想,“社畜”的我們選哪一個?
科層制:我們理解的“官僚制”為什麼是錯的?
人性的鐵籠:我們是否已經進入卓別林的摩登時代?
第五章 鼓蕩心靈的詩歌和宗教化為虛空
世界的祛魅:人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成為自己的“造物主”嗎?
克裡斯瑪型權威:我們喜歡的“小鮮肉”,是一種克裡斯瑪權型威表現嗎?
社會是一件藝術品:混雜是否也是一種秩序的美?
時尚的哲學:抖音、濾鏡、後浪重新定義了這個世界嗎?
大城市與精神生活:在每個人的心裡,是不是都有一座回不去的故鄉?
結語 社會學的想像力:批判理解世界的鑰匙
作者介紹
嚴飛,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研究興趣集中在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城市文化與治理,曾求學于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著有《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學問的冒險》《城市的張望》《我要的香港》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