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現代中國知識份子的書寫與想像

,

作者:肖鐵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87535

$46.25

產品號碼: 241221 貨號: 9787208187535 分類: , 標籤: , ,

首部關於現代中國群眾書寫的深度研究,勾勒“群眾”話語的脈絡,探索現代知識份子與“群眾”的相遇和融合
巫鴻、杜贊奇、黃子平、孫江、毛尖盛讚推薦!

此書在我的閱讀史上有著重要位置,因為它第一次使我認識到為什麼現代是“群眾”的時代,“群眾”就是現代性。肖鐵通過對20世紀中國文學作品、理論翻譯和視覺文化的分析,清楚顯示出“群眾”的崛起是中國從傳統王朝到民族國家轉變中最激動人心的核心敘事之一,不但成為文學家和藝術家不斷建構的對象,也通過這種建構獲得了超越個人的主體含義,並以其內在的不穩定性造成浮動的張力。 這些討論對於理解中國現代文學史和思想史,以及思考當下社會和文藝創作都有鮮活的意義。

——巫鴻(美國文理學院院士)

作為社會性動物,人類趨於聚集,但歷史上社會精英大多質疑這種群體。肖鐵相當敏銳地指出,在中國的“現代”時刻,權威知識份子試圖將人群轉變為“群眾”——一個自然、順從地為實現國家進步目標而努力的群體。

群眾活動的不穩定現實必然會躲避這類書寫的限制,肖鐵扎實的研究展示了心理學、文學等領域的知識份子對歸屬于群眾的矛盾心理。即使是當他們義正詞嚴地構建群眾“真實聲音”的時候,知識份子們的忐忑不安、進退維谷也常常溢於言表。這本書恰逢其時:在世界各地,民粹民族主義的時代再次來臨。我們有必要讀一讀這本關於現代群眾起源的傑作。

——杜贊奇(杜克大學東亞研究教授)

“你不問我,我是知道的;你若問我,當我試圖回答時,就不知道了。”奥古斯丁這一關於何謂時間的句式無疑可以套用在對何謂群眾的詰問上。在眾多現代性概念中,似乎還沒有哪個概念比群眾更難界定的:看似複數實為集合單數,貌似具體實則抽象,既是沉默的被寫體亦為能動的暴力裝置。作者通過20世紀上半葉的文學、心理學文本,以美妙的筆觸揭示了群眾所內涵的現代性悖論。從概念史研究的角度看,本書充滿張力的敘述還引申出相反相成的何謂個人的概念,讀罷令人掩卷沉思。

——孫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歷史學院教授)

中國從王朝帝國到民族國家的轉變中,群眾作為中心概念,成為現代知識份子思考自我和國家,探尋啟蒙與革命的想像載體。本書通過對小說、哲學、詩歌和心理學論著的細讀,分析現代中國文化與政治想像中群眾的核心性和歷史性,更把中國群眾話語放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全球知識語境下,挖掘被忽視的跨國互動和差異。這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綜合文學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論和人類科學史,凸顯現代人類科學知識的形式、新興藝術的表現和不斷變化的政治訴求之間的糾葛。

現代中國群眾話語激發主體性,鼓舞行動,既促進也限制了關於團結的表達,因此同時擴展並約束了大眾政治興起時期政治的地平線。作為第一本關於現代中國文學和思想中群眾美學與政治的深度研究,本書審視革命時期現代群集想像的許諾和羈絆,並放眼於後革命時期集體生命的重新思考。
 

目錄

導 論
第一章 群眾之心
第二章 非理性的魅惑
第三章 虛構的轉變
第四章 孤獨的問題
第五章 聲音的洪流
尾聲:“我們之外,再沒有別人”
參考文獻
謝 辭

作者介紹

肖鐵

北京人,1979年出生,芝加哥大學博士,現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比較文學系副教授。著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和散文集若干,譯作有卡佛《大教堂》和巫鴻《廢墟的故事: 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

出版地

大陸

出版日期

06/01/2024

印刷

版別

初版

裝訂

平裝

語系

簡體中文

頁數

396